記者 師文靜
近日,女性題材劇《歡樂頌3》熱播,一上線就引發大衆對于所謂“續集”的熱議。一部主人公、故事線、主演、主題、氣質都大換血的劇,還有必要叫原來的劇名嗎?不隻是這部劇,在當下,影視作品隻要小火就會布局第二部、第三部,這種潮流趨勢促成了現在的“續集繁榮”。
這些與上一部有着松散聯系的劇,很難清晰地按照内容分類去定義它是“季播劇”或是嚴格的“系列劇”,不少劇的故事内容不再接續上一部,隻能籠統地稱其為“續集”“系列篇”,或更時髦的叫法是“劇N代”“IP裂變産品”。這種在商業品牌思維下包裝制作出來的作品,唯一的目的就是把前作的口碑剩餘價值榨幹,直到觀衆審美疲勞。
《歡樂頌3》與《歡樂頌》前兩部的關系,可能僅剩一些碎片化的微弱聯系,比如五位女主角同住一個屋檐下的設定、居住的公寓都叫歡樂頌,主題延續了講述年輕女孩們的愛情、友情、工作等方面的心路曆程。但是,随着這兩年女性群像劇的紮堆,《歡樂頌3》已失去了第一部所帶來的新鮮感和開拓性,泯然衆人矣。
因為《歡樂頌2》延續了《歡樂頌》的人物、故事、演員等,還能稱之為“續集”,而到了《歡樂頌3》,與前兩部則成為人物建構類似、主題内核類似的“複刻”系列篇。從這部劇可以看出影視制作公司想把口碑劇做成長期品牌的想法,但這種系列篇能否持續收獲關注和口碑,引人思考。
這兩年國産劇的“系列篇”開發成風,一部劇取得不錯的反響後,制作者就會抓緊挖掘其繼續吸睛的潛力。早年的系列劇,比如《還珠格格》《家有兒女》《少年包青天》《大秦帝國》《鄉村愛情》等作品,雖然有的演員更換,但都是人氣聚集的連續系列故事,推進的是同一個不斷發展的故事。目前,劇集“系列篇”花樣百出,不再是單純的續集故事,幾部作品之間往往有着各種巧妙的勾連,形成一種新的劇集創作模式。
最常見的是有開發價值的大IP劇的系列篇,基于統一世界觀、統一人物,不斷擴大創作空間和新鮮感的劇。比如《鬼吹燈》系列,從《精絕古城》到《怒晴湘西》《龍嶺迷窟》《雲南蟲谷》等,幾十集的劇集,是由相同人物角色統領下的不同故事,奇幻探險的故事風格統一。《鬼吹燈》最能對标英美劇做成精品季播劇系列,該劇IP開發雖然亂七八糟,但以上幾部做到了類似精品季播劇的模式。此外還有《大江大河》系列等,做到了人物、故事線的一脈相承和統一連貫。
其次是統一标題标識、同一主題下開發的系列篇。這些劇彼此之間故事沒有連貫性、人物沒有延續,都是獨立的劇,但主題、風格基本保持統一。
比如青春愛情主題的《緻我們》系列,包括《緻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緻我們暖暖的小時光》《緻我們甜甜的小美滿》;家庭教育群像劇系列《小别離》《小舍得》《小歡喜》;女性都市系列《北京女子圖鑒》《上海女子圖鑒》;《三生三世》系列仙俠劇;高滿堂的“老系列”《老酒館》《老農民》《老中醫》等。
其中也包括平台和影視公司在按季開發上玩新花樣、靈活裂變,為打造多元化IP品牌效應和影響力,延續前作口碑和流量的新劇,比如《無證之罪》之後的《原生之罪》,《琅琊榜》和《琅琊榜之風起長林》,《歡樂頌》前兩部與《歡樂頌3》,都市女性系列《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四十正好》等,其中《二十不惑》還有自己的N代劇。
還有一種是,劇一次性拍完,但制播模式導緻出現第二部或第三部的劇,比如《誅仙·青雲志》《大唐榮耀》《餘罪》《熱血長安》等,以及最近紛紛拆分成上下兩部劇的古裝偶像劇。
各作品之間通過題材、風格等松散的勾連方式,共同營造出“系列篇”劇集的繁榮。從中可以看出,打造這樣的影視作品比開發新作更容易操作,有相對穩定的創作構架、制作流程,瞄準的是口碑“母劇”的觀衆群、号召力和營銷流量等,劇集可以未播先火,賺足曝光與話題,把前作積累的能量引流到新劇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口碑前作打基礎,後續“系列篇”可以降低成本風險,也可以賣個好價格,對于行業來說,“可持續開發”是開發影視IP的一個增量。
當下,這股熱潮似乎到了凡劇皆有“續”的程度。目前根據各種消息,《警察榮譽》《隐秘的角落》《長安十二時辰》《慶餘年》《贅婿》《全職高手》《大宋少年志》《白夜追兇》《雪中悍刀行》《傳聞中的陳芊芊》《三叉戟》等不管播過了幾年的劇,都會迎來第二部,《琅琊榜》還有第三部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