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早上送小寶去幼兒園,我随手看了看溫度,覺得今天和昨天差不多,就拿了昨天穿的沖鋒衣給小寶穿。
姥姥跟在後面念叨:“寶寶穿得太少了,春捂秋凍,春天就要捂一捂才好。”然後,非要拿着冬天穿的羽絨服給小寶穿。
我想了想,早上起床的确有些寒涼,騎車去幼兒園也會冷。穿就穿吧,我又趕緊拿了個小馬甲塞到小寶書包裡,反複交代他,到幼兒園班級裡,把外套脫了,要穿上小馬甲的。
小寶帶着惺忪的睡意,一邊點頭,一邊拉着我的手下樓。
圖片源自網絡
這個季節,氣候變幻不定,大家真的是“亂”穿衣服。走在路上,有的人早早地換上了漂亮的薄薄春裝,還有的人依舊穿着厚厚的羽絨服……
早春很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的現象:一個是倒春寒,一個是暖春。所以,爸爸媽媽們也要靈活處理才好。比如倒春寒,是要注意保暖,把“春捂”進行到底;而暖春,一連幾天都是豔陽高照,溫度妥妥地升到20°以上,還要怎麼“捂”?寶寶渾身是汗,豈不是更容易生病?
圖片源自網絡
符合“春捂”的四大指數:1、時機:冷空氣到來前,要未雨綢缪
及時關注天氣變化,對于爸爸媽媽來講非常重要。雖然說“天有不測風雲”,但是現在的科學技術已經能夠精确預報一個小時以内的天氣變化了。
所以,看着冷空氣到來前的一兩天,氣溫已經明顯變化,太陽不見了,烏雲滿天,趕緊為寶寶“捂”上才好。
圖片源自網絡
2、氣溫:晝夜溫差大就需要捂一捂
研究表明,對于孩子、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們來講,15°C可以看做“捂不捂”的臨界溫度。
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C以上,且相對開始穩定的時候,就不需要捂了。反之,持續氣溫低于15°C,還是趕緊“捂”起來吧!
另外,晝夜溫差大于8°C,也是“捂不捂”的一個标準。
一天内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差别大,孩子卻不會自覺地增減衣服,所以,該捂就要捂。
圖片源自網絡
3、時長:溫度恒定,多捂一周左右未嘗不可
春天的魅力還在于,前一天春風送暖百花盛開;後一天就會寒流湧動蕭瑟風中。所以,氣溫變冷時增加衣服,在氣溫緩步回升的時候,不要貿然、立即脫掉。否則就隻能是“天寒多加衣”,而不是“春捂”的效果了。
所以,氣溫回升後,再捂上7天左右,對于體弱的孩子和老人來講,才是一個身體機能逐步接受換季并随之适應的過程。
圖片源自網絡
4、春捂的重點:背部、腹部和足底
寶寶的背部出汗與否,是衡量寶寶穿衣正确與否的标準。媽媽可以使用“二指禅”或“一陽指”,快速地掃一下寶寶的背部,如果汗津津,穿多了;如果冰涼涼的,快加衣服。
寶寶的腹部保暖,關系到脾胃,因為脾胃功能不好,所以冷空氣一旦刺激到,就會肚子不舒服地疼。
寶寶的小腳丫保溫,是因為寒從腳起,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對外界很是敏感。小腳丫暖和了,整個人就會舒服起來。
圖片源自網絡
“春捂”的誤區春捂不是用不變的“捂”來應對萬變的“天”。有些爸爸媽媽把“春捂”當做至理名言,整個春天都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生怕一不留神凍着了。
實際上,随時為寶寶增減衣物,才是正确的選擇。為寶寶穿透氣性好、寬松、合适運動、方便穿脫的衣服。若是寶寶去幼兒園,就随身帶一件馬甲。
當寶寶運動的時候,很容易滿身大汗,千萬别一看出汗就立即脫衣服;這樣最容易讓寶寶生病。應該先讓孩子靜下來,擦幹汗水晾一晾再說。
“先捂後脫”比“先脫後捂”更容易讓寶寶生病哦!
圖片源自網絡
春天到,萬物生發。
對于寶寶來講也是同樣的道理。春風拂面,吹面不寒,讓寶寶也會感到分外的舒服;戶外姹紫嫣紅,百花盛開,對寶寶來講也是非常美的視覺盛宴。
所以,這個春天裡,堅持讓寶寶早睡早起,适量運動,呼吸新鮮的空氣,奔跑于大自然中,健康快樂的生活,愉悅幸福地成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