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萌流行原因?長江日報評論員 魯珊,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賣萌流行原因?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賣萌流行原因
長江日報評論員 魯珊
一
最近有個流行詞叫“老鹿蹒跚”,釋義為“90後叔叔阿姨”在遇到喜歡的人後,不再是少年般小鹿亂撞,蹒跚如佛系。這個詞不夠熱,它所引發的熱烈讨論是,90後算叔叔阿姨,70、80後情何以堪?一條被置頂的留言說:是在說我嗎?我是30後,還有兩年90。
網絡流行詞年輕化正在成為一種偏見。前兩天有個熱帖梳理了近段時間朋友圈流行詞:積極廢人、地域拖油瓶、一望無際、排遣式進食、親情價、杠界定律,蚊愛……是的,其中有些你一看就心領神會,有的還要問一下:咦,這是什麼梗?友情提醒,“梗”字本身也是一個“網絡梗”,不信你去查一查。
很顯然,這些詞不再是年輕人專用。其中很多詞,非人生閱曆get不到其中萌點。比如一望無際,新釋義即為“一眼過去,看不到發際線”。這些詞的特征,是高度濃縮了某一類事物,再以誇張甚至扭曲的形式呈現。它的奇妙在于,如果你懂它的意思,你幾乎找不到更合适的詞來替代,如果你不懂,就真的一頭霧水——這正像我們所處的互聯網時代,通過分衆,形成圈子。
盡管仍有很多聲音對這些新造的流行詞表達不滿,如此不遵守語言規則,再這樣下去,孩子們不會說話了——但這仍然攔不住這些新詞,在一個又一個的手機屏幕上賣萌。
二
流行詞,大約是最難人為控制的事物之一。一個詞能不能火起來,根本原因在于能不能激起更多人的共鳴。一個詞能不能融進語言的洪流,随着時間奔向未來,也要看這個詞本身,有沒有強大的生命力。
其實,如今端嚴地位列四書五經之列的《詩經》,就是一部民謠選集,或者我們也可以看作一部行走的網絡流行語合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與“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說的則是同一情懷,至于“相鼠有皮,人而無儀”與“人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共享同一種憤怒。
《論語》其實也是說話。子見南子裡面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天打雷轟——連孔夫子都這樣起誓,不但口語化,而且惟妙惟肖,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語言的流變,本身就是對時代特征的不斷吸收與演化。每個時代都會産生大量特有的流行詞,來看一些熟悉的詞彙:大鍋飯、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大哥大、下崗、托兒……經曆過這些時代的人,會在這一兩個漢字面前,自行腦補那個宏大的時代。這就是語言的魔力,某種程度上,流行詞,是那個時代的口頭禅、密碼和入口标記。
三
語言學上有個弱化定律。也就是一個詞用得越多,離它的原生意義就越遠。如今我們用的很多網絡流行詞,其實也不再是它的本來意義了,比如哇噻,小白、我暈等等。
不符語法,是流行詞最遭诟病的地方。比如,“要悲劇了”,其實,常讀古文的人知道,定語狀語後置這些規則,現在就棄之不用了。比如“人馬燒溺死者甚衆”,或“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可見,語法規則也是約定俗成,并不是高大上的法律條文(抱歉,高大上三個字,就是流行詞,語法也不通。)
其實,語言還有一個自濾功能,一些低劣詞彙本來就會在語言流轉中過氣。“何棄療”“畫美不看”“十動然拒”“累覺不愛”這些詞,你還記得嗎?或者,你在聊天中用一個“不明覺厲”,看看有沒有人鄙視你。
其實,從曆史的眼光看,網絡流行詞不會毀了漢語,恰恰相反,它豐富了漢語,打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它就像河床,因自己的時代影響着漢語洪流的走向,其中一些生命力旺盛的詞彙,也許會在幾百年以後的人們中間傳為美談。
所以我能告訴你嗎?那個梳理了朋友圈流行詞的熱帖,它的發布者為@語文指揮中心。
【編輯:符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