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唐駿垚
5月18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高質量融合發展打造創新策源地推進會召開。
這次會議的關鍵詞,便是“融合”二字。
自2016年啟動建設至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實現了高質量、高速度的跨越式發展,成為浙江和杭州創新濃度最高的地方。
但跨行政區劃的“特殊體質”,亦讓創新要素無法在大走廊實現最優配置。
不過,從現在開始,大走廊切換到了“高質量融合”模式。
大走廊進行一體化整合
延綿33公裡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橫跨西湖、餘杭和臨安三區;大走廊範圍内的紫金港科技城、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也都是各區的經濟主陣地。
行政區劃的存在,讓“三城”在實際建設中不可避免形成“競大于合”的關系。
這樣的競合,在大走廊起步的幾年,充分調動着三區的積極性,形成了目前“多點開花”的創新創業局面。
但進入更高質量發展階段後,要打造創新策源地,大走廊必須切換到“高質量融合”——
杭州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創新發展融合機制,探索廊道式科創平台發展模式,推動大走廊和三區更加“擰成一股繩”。
這背後的意圖,便是将大走廊進行一體化整合,真正成為“一個平台”,與三區各有分工——
大走廊管委會負責統籌重大規劃、創新平台、重大項目,重點發展233平方公裡的大走廊核心區;三區負責經濟發展、社會管理的具體事務,保持“行政區劃、社會管理、财政收支、利益格局”四個不變。
在此基礎上,推動大走廊體制架構、重大規劃、創新資源、産業發展、審批服務、資源要素、公共服務、基礎設施8個方面充分融合。
西湖大學雲谷校區 西湖大學供圖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以項目招引和遷移為例。
從現在開始,對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三城要使用統一招商品牌,大走廊會制定統一的招商政策、人才政策;重大項目落地或遷移,必須由大走廊統籌布局和引導。
這樣,能更好實現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形成“1 1 1>3”的綜合效應。
管理機制邁出關鍵一步
推進會上的另一個重磅消息,便是杭州市委書記兼任大走廊黨工委第一書記。
這樣的制度安排,足可見杭州對大走廊高質量融合發展的重視,以及打造創新策源地的決心。
當前,大走廊在管理體制上已邁出關鍵性一步,但高質量融合發展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很多具體的體制機制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
比如産業有序轉移方面,需要加快建立市域内産業轉移與承接的利益分享機制,完善跨區域統計和稅收分成補償機制;
比如改革試點方面,原來屬于三區範圍内的各類試點,要全面複制推廣到大走廊,率先探索“一地創新、全域推廣”的路徑。
這些具體的體制機制的确立,每一件都非易事,都需要大力度推進,并盡早落地。
2016年,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一“誕生”,對标的便是美國矽谷、128公路這樣的全球“頂流”,并定下了“世界一流”的目标。杭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則明确了“舉全市之力”的行動路徑。
如何舉全市之力?
除了三區外,杭州各市級部門都要出台支持大走廊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具體舉措。有了這些舉措的加持,杭州能夠整合全市資源,推動人才、項目、資金加速在大走廊彙聚,大走廊才能早日跻身全球“頂流”之列。
成為杭州全市的“大孵化器”
在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啟動建設後,浙江省内先後有甯波甬江科創大走廊、溫州環大羅山科創走廊、金華浙中科創走廊等啟動建設。
與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一樣,這些科創走廊都是跨行政區域的——
甯波甬江科創大走廊涉及江北、鎮海、北侖、鄞州4個行政區和甯波國家高新區、東錢湖旅遊度假區2個功能區;
溫州環大羅山科創走廊涉及瓯海、龍灣、瑞安三地;
金華浙中科創走廊涉及金東、婺城、義烏等地。
再把視野放在省外,北有橫跨9市的長三角G60科創大走廊,南有橫跨廣州、東莞、深圳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
可以看出,這些科創走廊不僅跨區縣級行政單位,有些還跨地市級行政單位。
假如有些科創走廊在推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與杭州類似的痛點,那麼現在杭州通過創新發展融合機制探索的廊道式科創平台發展模式,也許可以成為一種參考模式,成為跨區域科創走廊管理的一條新路。
不僅如此,“融合”的大走廊,能否與自貿試驗區杭州片區擦出更多“火花”,實行改革聯動、創新聯動,率先複制推廣自貿區政策制度,開展差異化、特色化改革探索?
能否突破傳統管理體制束縛,加強與市域内國家級開發區、高新區和各區縣(市)的互動合作,實現人才、技術、資金、項目等要素自由流動、自由組合,真正成為全市的“大孵化器”?
這條新路,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