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字“南色”關注我們哦!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為教父。
陰
陰,繁體字是陰,形聲、會意字,本字是“侌”[yīn],本意為聚攏,在諸多版本的說文解字中把這個字拆成上今下雲或者上日下雲,經過小笙多家考證,從篆書的寫法中可以看出,上面應該是個“白”字。
為什麼是“白”字呢,“白”字很古老的寫法是“入二”!
也就是上面是入下面是二,隸書之前的寫法都是那個樣子,隻不過入的撇那下垂,後來和二結合一起變成了白,古代認為,出者為陽,入者為陰,并且在周易八卦中,用“一”代表陽,用“- -”代表陰,所以,從入合二為白,屬西方之色,也許這就是自古以來喪事多用白色物品的原因了。
下面的雲表示了遮蓋遮擋,合起來變成了最早的寫法“侌”,在金文時期左邊加上了“”也就是“阜”[fù],含義是沒有石頭的土山,代表了山南水北的方位(陰面),這樣就成了篆書裡的寫法。
在隸書後期到楷書前期把阜簡化成左耳旁“阝”[fǔ],這樣陰字就出現了。再後來,結合日月的形象,簡化成為“陰”,成了如今的寫法。陰字有很多異體字,比如侌、阥、霒、蔭,通過上面的解釋結合相應偏旁都可以輕松的理解其造字用意。
這裡,有個知識點普及一下,關于漢字中的左耳旁和右耳旁。
知識點
左耳旁
右耳旁
左耳旁本字是“阜”[fù],土山的意思,所以帶有左耳旁的字都和上升下降前進後退的趨勢有關,比如阡、陌、陸、阻、陂、陳、陀、限等等;右耳旁的本字是“邑”[yì],也是在同一時期和阜一同變為左右耳旁,邑上面是“口”[wéi](同圍,非口)代表城牆,下面的巴是個跪着的人,含義是疆土領域,所以帶有右耳旁的字基本都跟地域領土有關,比如鄭、郭、邯、鄲、那、鄰、郊、郓等等。
陽
陽,繁體字是陽,形聲、會意字,昜[yáng](非易)是本字,諸多說文解字的版本對這個字解法不一,但基本都是拆成“日一勿”,經過小笙多家考證,勿字來源就有三個分支:
第一個是甲骨文在刀旁加上兩滴液體,代表浸上毒液的刀,含義是謀殺,後來加上立刀旁變成刎;第二就是在弓旁邊加上兩點,含義是撥弄弓,後來引申含義是不要玩耍沒有箭的弓,就是如今的”不要”的含義了;第三,勿是一個旗杆上飄着三條絲帶,用來快速的召集群衆的旗幟,如今很多古裝影視劇中能夠看到這種旗幟。
總的來說這三種解釋都無法诠釋“日一勿為昜”,所以小笙的解法就是“日下彡”,通過甲骨文的寫法可以看出最初的昜字是一個日和一橫一豎,那一橫一豎就是下,放在日下面所指的就是太陽高高在上。
到了金文時期,在下字旁邊加上了三撇也就是“彡”[shān] [xiǎn],這個彡[shān]字本意是用羽毛繪飾或者羽毛上的花紋,在這裡是象形表示光線或者影子。
這樣組合在一起就很明确了“昜”的本義是發散,就像陽光一樣,篆書時期把彡和下連在一起寫并且為了符合篆書特點而發生了形狀變化,下面就變成了“一勿”的樣子了。後來在昜字旁邊加上一個日變成“暘”(旸)[yáng],專指日出、晴天,加上一個“阜”[fù]成為了繁體的陽,很有意思的是陰字繁體陰是雲在山下,陽的繁體陽是日在山上,很形象的表達了古人對陰陽的認知。
在同一時期,“阜”正式簡寫成左耳旁,右邊用日月代替昜侌,當今的陽和陰字得以出現。前面說過,陰字本意是聚攏,陽字本意是發散,所以凡是帶有“昜”字的字基本都和發散有關,比如“楊”形容楊樹的種子那個發散的樣子(很多人形容姓氏楊稱作“木易楊”,其實不然,是“木昜楊”),“瘍”是痛點潰爛開,“揚”是揚起散開、随風遠揚的含義。
古人對待很多事情都是一分為二,比如愛恨、情仇、聚散、離合、陰晴、圓缺,都是從陰陽的角度去分析,最終也是為了诠釋易學裡從混沌開始到平衡為整的理念,不是從一到一。
雖然道家的太極魚組合成一個整體,這裡的整體是零的概念,沒有單位。混沌也是如此。佛家講的“凡所有相,皆為虛妄”、“皆空”也是如此。就連當今的科學把所有客觀存在的物質不斷的往細裡劃分,分子原子種種,劃分到最後發現越是往無限裡分,物質的概念越薄弱,甚至成為了虛無的基礎單元。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講的就是道是不可說的無,莫可名狀,從無到有變成了一,這裡的一不是單元,而是象征着從莫可名狀到可名狀的變化,給它個名字叫做氣,這道氣分陰陽為二,陰陽交合生出天、地、人為三才,開四方、變五行,得六谷、化七情、聞八音、識九宮,逢十進一,得以孕育萬物。
南 色
南色
新浪微博:@南色笙香
探究漢字密碼,心願朽木生花。
長按二維碼識别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