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曆史中5個關鍵時刻?澎湃特約評論員 餘漁不查不知道,暗訪吓一跳近日,有媒體記者在無錫市兩家星巴克門店卧底調查發現,門店頻繁觸碰食品安全的紅線:食材過期後仍繼續用,做成多款暢銷飲品售出;主管、店員“言傳身教”篡改保質期,有的食材被人為“延保”一周;承諾“開封後不過夜”的糕點,第二天偷偷上架,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星巴克曆史中5個關鍵時刻?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星巴克曆史中5個關鍵時刻
澎湃特約評論員 餘漁
不查不知道,暗訪吓一跳。近日,有媒體記者在無錫市兩家星巴克門店卧底調查發現,門店頻繁觸碰食品安全的紅線:食材過期後仍繼續用,做成多款暢銷飲品售出;主管、店員“言傳身教”篡改保質期,有的食材被人為“延保”一周;承諾“開封後不過夜”的糕點,第二天偷偷上架。
星巴克中國今天回應稱:對于報道中所涉及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們深感震驚,“已于第一時間關閉了這兩家門店,并立刻啟動深入調查。”
從記者披露的信息以及現場曝光的畫面看,兩家星巴克門店的問題,可謂觸目驚心。雖說,在飲品行業頻頻爆雷的背景下,類似食品安全醜聞早就不算新聞了,但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星巴克身上,并且充滿“人為”因素,還是讓許多人頗感意外。
要知道,星巴克和其他飲品企業不同,星巴克沒有加盟店,國内5000多家門店都是直營門店。按理說,直營模式管理要比加盟模式規範得多,為何星巴克依然管不好自己的食品安全?
此外,星巴克一直自我标榜,“以行業最高标準為基礎,制定并嚴格執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準。”然而從記者的調查看,所謂的“金标準”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從管理人員到員工在食品安全上麻木不仁,管理人員甚至主動違規、帶頭篡改保質期,嚴重缺乏職業道德和對消費者健康的起碼敬畏。
星巴克使用過期食材,恐怕不是偶然。要知道,星巴克雖然實行更為先進的經營模式,但對于門店的營業額和利潤率,也有着嚴格的考核。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折不扣執行食品安全标準,及時報廢過期食材,那麼将大大影響門店的績效。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門店自然免不了铤而走險。
而星巴克内部監管模式的失靈,更使得門店有恃無恐。報道中就提到,每半個月,門店的上級管理部門都會到店檢查,但就在檢查人員的眼皮底下,店員就輕易處理掉過期食材,或快速換上新的保質期标簽,最終,檢查人員發現的都是無關痛癢的小問題。
可見,對于媒體曝光的問題,星巴克絕不可僅僅把鍋甩給個别門店,而需要反思自己的内控機制和企業文化。作為一家跨國企業,不能隻想着一味擴張,追求效益最大化,而需要不斷檢視企業管理中暴露的弊端。
事實證明,直營模式不是萬靈丹,沒有嚴格的内控機制做後盾,照樣會帶來重重隐患。所謂“金标準”,不能隻寫在紙面上,當成宣傳的口号,而是要落實在每一個操作流程上,不留下任何投機取巧的空間。
當然,除了企業完善自我治理之外,監管部門對于咖啡和茶飲行業不斷爆雷,也要引起警惕。相比其他餐飲企業,飲品行業的食材管理、現場制作流程要複雜得多,僅僅靠企業的自律,恐怕難以守住食品安全底線。
所以,還是需要相關部門拿出更多辦法,在監管規則上作出更多細化,在監管手段上不斷創新,如此才能倒逼企業嚴格守法,通過使其敬畏法律來達到敬畏食品安全的目的。
責任編輯:王磊 圖片編輯:張同澤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