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可以說是構成中國式人情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親戚,中國人有很精辟的論斷,“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言外之意就是剛開始再怎麼親的親戚,到後來也是如同陌生人。春秋戰國紛争j近五百年,要真是不打仗了論親戚排輩分,估計舅舅姨父姑父的都叫上了。可是,春秋戰國打的是難舍難分。看來,這親戚親戚也是有講究的。那麼,我們口口相傳的親戚中“親”與“戚”,究竟有何區别?老梁的解釋,可謂一針見血。
現代人逢年過節,大包帶小包見了長輩,最頭疼的不是怕心意不到,而是最怕叫錯了人。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本該就姑姑的遠房親戚,你給人家叫阿姨,這就叫亂了輩分。在注重親戚關系的中國,這基本上就是一起重大的“外交事故”。不管怎麼說,親戚關系至關重要,是維系社會關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于此,在我國古代,彼此之間拉扯親戚關系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中國人把親戚玩的爐火純青的,當屬兩漢。兩漢的“和親政策”,就讓中原王朝的皇帝與匈奴牽扯上了關系。舉一個簡單的列子,漢武帝與匈奴單于,指不定就成了自己的外甥,幾代人下來匈奴單于建了漢朝皇帝,估計都得數着指頭開始盤算金銮殿上的小夥子是自己的什麼,先問一聲好,然後開始說事。你看看這就是親戚的力量,确實是非同一般。
但是,漢朝熱衷于親戚的力量,造成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外戚幹政。漢朝最厲害的外戚,莫過于王莽,最後把西漢給滅了。可以說,兩漢四百年最大的問題就是外戚幹政,其次與宦官狼狽為奸,是兩漢社會動蕩的根源所在。大家夥可能郁悶了,為何是外戚幹政而不是外親幹政?老梁對于親戚進行了一番解釋,可謂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大部分中國人的疑惑。
老梁指出,親戚中的“親”,就是你爸爸這邊的親屬,指的是内親。在《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是孫少平的哥哥,孫少平就屬于内親,也包括了他的姐姐、妹妹、叔叔、嬸嬸等。在我國親戚關系網中遇到什麼事情,内親是打頭陣的。大家可能會有切身體會,比如你自個結婚了,上分子錢的主力軍就是内親。内親很容易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争鬥,這就是内鬥的由來,所以大多數時候内親反而不親。
老梁接下來指出,親戚中的“戚”,通常為你媽媽這邊的親屬,通常稱之為外戚。兩漢四百年為何總是舅舅跳出來鬧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外戚要比内親關系近,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對于中國人來說,舅舅的分量往往比叔叔大。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人分家的時候,一定要舅舅到場的原因,老一輩經常說的“娘親舅大”指的就是這層關系。
老梁對于親和戚的解釋,可謂是一針見血。如此一來,我們就明白了這親和戚的區别。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曆史,基本上就是内親與外戚的鬥争史。就是放到現在的娛樂圈,你要是仔細算算,基本上每一個明星之間都有點毛毛親戚。中國人最大的客套話“五百年前我們是本家”,這可不是鬧着玩的,說不定算下來就得給對方叫大爺。由此可見,網絡流行語“你大爺還是你大爺”,這裡頭還是有一定的社會學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