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我們公司攝影師老K出差,老K又一次沒帶充電器,找我借,我們就簡單聊了聊充電器的事。
“你咋又沒帶充電器?”
“我帶了(數據)線,但是沒想到這個旅館太老(舊)了,沒有USB接口的插座。”
“你都帶了線了,為什麼不帶充電器?你的iQOO 7用原裝120W(充電器)應該隻要十幾分鐘就能充滿,用我的充電器充電協議都不支持。”
“我不急着很快就充滿,像這種兩天一夜的出差,不拉箱子我都懶得帶充電器,占地方!”
………………
這并不是個例,經常出差的我見過很多同行都不太喜歡帶原裝充電器。
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廠商花了幾年的時間,把我們的充電器從“五福一安”升級到120W,為什麼到了現實生活中,有的人還不待見?這就得從手機充電器本身說起。
這是iPhone 7的5W原裝充電器,果粉們看到這種方方正正的小方塊,是不是有點懷念?它的重量是17.1g,三邊長度分别是2.56cm、2.61cm、2.81cm,計算出體積是18.74cm。
與iPhone 7同年發布的華為P9,标配10W充電器,是iPhone 7的2倍,充電器重量38.5g,也接近是iPhone 7的“五福一安”的2倍。三邊長度分别是3.79cm、2.25cm、4.70cm,計算出體積是40.00cm。
2018年發布的vivo X20,标配18W充電器。充電器重量62g,三邊長度分别是4.78cm、2.82cm、4.74cm,計算出體積是63.71cm。相對于華為P9的10W充電器,體積、重量都增加了近50%。
看完了這些偏向于遠古的手機,我們再看看近期的産品。
今年上半年發布的vivo S9,标配33W充電器。充電器重量72.5g,三邊長度分别是4.59cm、2.60cm、5.80cm,計算出體積是69.20cm。
8月份發布的榮耀Magic3 Pro,标配66W充電器。充電器重量92.7g,三邊長度分别是5.02cm、2.87cm、4.99cm,計算出體積是71.80cm。
月初剛發布的vivo X70 Pro ,雖然手機隻支持55W的最大充電功率,但标配的充電器也是66W。充電器重量103.9g,比榮耀Magic3 Pro的66W充電器略重,三邊長度分别是5.16cm、2.90cm、6.13cm,計算出體積是91.67cm,也比榮耀Magic3 Pro的66W充電器略大。
8月發布的小米MIX4,标配120W充電器。充電器重量184.9g,三邊長度分别是6.01cm、2.86cm、6.35cm,計算出體積是109.14cm。
從數字來說,這個120W充電器又重又大。如果你對這兩個數值不敏感,我舉個例子,iPhone 7的機身重量是138g,vivo S9的機身重量是173g,小米MIX4的機身重量是225g……也就是說,這個120W充電器的重量近似于一部手機的重量。
比小米MIX4晚幾天發布的iQOO 8 Pro同樣是标配120W充電器。充電器重量167.5g,三邊長度分别是6.52cm、2.91cm、6.61cm,計算出體積是125.30cm。重量、體積這兩項關鍵數值都和小米MIX4的相關參數相近。
按照手機發布的先後時間,我們做了一個彙總的表格。
總體來說,充電器的最大功率越高,充電器的重量越重,體積越大。
體積越來大後,對使用有沒有影響?我們拍攝了一組圖片。
同樣是放進襯衣胸口的口袋,體積越大,口袋越鼓。
像出差等行程,要帶的東西會比較多,背包、行李箱的空間都是寸土寸金。如果不是特殊需求,相當一部分用戶都不會帶占體積的原裝充電器。加上現在很多地方的旅館、酒店設施比較齊全,很多地方都有USB接口的插座,所以像攝影師老K這樣出差隻帶數據線的用戶會越來越多。
此外,充電速度越來越快後,真的沒有負面影響嗎?
我們做了一組測試,每部手機用原裝充電器充電,大約每隔五分鐘用熱敏溫槍測一次溫度。小米MIX4、iQOO 8 Pro由于充電速度快,隻測試了三組數據,其他手機測試了六組數據。
下面是具體的數據。
(▲正面溫度彙總)
(▲背面溫度彙總)
通過這兩組數據,我們制作了兩張更為直觀的折線圖。
八部手機同時充電,初始溫度幾近相同,後續溫度走向和功率有直接的關系,除個别機型,充電功率越高,機身溫度越高。
手機溫度變高後會有很多的負面影響,筆者簡單列舉了三點:
①處理器,閃存都會因為高溫加速老化,具體表現就是變卡,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玩手遊感覺卡的時候機身溫度通常也比較高,體感就能感受出來。
②電池會因為高溫老化,會使電解液氣化(功能機時代,電池可拆卸,鼓包的電池就是電解液氣化的一個表現)。
(▲同期購買的iPhone 12 Pro,左為不使用快充,右為使用快充)
舉個iPhone用戶的例子,如果你和朋友同期買同一型号的iPhone,兩部手機在接近相同的用機強度下同時使用一段時間後,可以發現使用快充充電的手機其電池健康中的最大容量通常都低于不使用快充的手機。
③屏幕長時間高溫會出現色差,畫面延時重疊,發黃等狀況,這也可以通過部分遊戲感受出來。
以上三點,句句都站得住理,但有的人會覺得筆者在危言聳聽,因為手機充電時間有限,溫度也高不到幾度,不是那種五十攝氏度開外的離譜溫度。我能理解這部分朋友的僥幸心理,但不要忘記唯物辯證法,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産生質變。
寫在最後
Q:我們需要快充嗎?
需要。現在手機的電池容量已經今非昔比,如果手機的充電功率不進步,充滿手機的周期會越來越長,這會影響到正常使用。
Q: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二十分鐘左右就把手機的電量充滿嗎?
有少部分急性子用戶或者工作崗位因素有這樣的需求,但大部分用戶都不會急于二十分鐘就把手機充滿,稍微多花一點點時間似乎也無關緊要。
某種程度來說,現在的智能手機已經發展到一個瓶頸期,廠商為了突破,會在個别地方追求一些極緻的東西,就像我們這次談的充電,很多廠商都在玩數字攻勢,廠商A搞出65W最大充電功率後,廠商B不服氣,搞出個66W,又過一段時間,廠商C又“悄悄”上市一個67W……雖然最終完成充電的時間都差不了太多,但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在鬥氣。
Q:為什麼手機會出現120W的充電?
一方面是上文提到的手機發展瓶頸期,旗艦為了尋求突破找了一條口子;另一方面,大部分普通消費者缺乏相關理論知識,消費者與廠商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數字越大給人的感覺會越強,而事實上,120W隻是峰值功率,充電全程都要保證在峰值功率幾乎是一件不可能事件。
Q:未來手機充電最合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從去年開始,60W 的充電器滿天飛,少部分旗艦還在試水120W。充電速度确确實實上去了,但充電時的溫度也會高一截。很多高功率充電器笨重得像筆記本電腦的電源适配器,少部分用戶新鮮之後不待見這個原裝充電器也能理解。
也許,我們需要考慮一下老祖宗留下的中庸之道,在最大的充電功率和充電器物理規格之間找一個平衡點,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峰值功率和充電速度。
當然,這個平衡點也可以打破,前提是60W 的充電器做得和當初10W的充電器差不多輕、差不多大,充電溫度也能真真正正控制下來,不過這似乎有不小的技術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