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登州府萊陽孫家莊?如今膠東半島的縣市區當中,帶有“萊”字的不在少數,比如萊州、萊陽、蓬萊、萊山等雖然都帶有“萊”字,但它們各自的具體含義并不相同,在曆史上出現的先後順序也不一樣其中,萊州的萊出現最早,得名也最正,指的就是東萊(古代的萊夷之地)蓬萊為古代仙山之名,唐代建縣;萊陽是五代時期更名,從昌陽改來至于萊山,如果作為區而言,時間較短,底蘊不深;如果作為山(在黃縣)來說,倒是曆史悠久,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山東登州府萊陽孫家莊?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山東登州府萊陽孫家莊
如今膠東半島的縣市區當中,帶有“萊”字的不在少數,比如萊州、萊陽、蓬萊、萊山等。雖然都帶有“萊”字,但它們各自的具體含義并不相同,在曆史上出現的先後順序也不一樣。其中,萊州的萊出現最早,得名也最正,指的就是東萊(古代的萊夷之地)。蓬萊為古代仙山之名,唐代建縣;萊陽是五代時期更名,從昌陽改來。至于萊山,如果作為區而言,時間較短,底蘊不深;如果作為山(在黃縣)來說,倒是曆史悠久。
昌陽改名萊陽的時間,《齊乘》、《讀史方輿紀要》、《山東通志》均記載為五代唐(後唐)。改名的原因為“唐諱昌”。後唐避諱“昌”字的原因,在于開國皇帝李存勖的祖父名為李國昌。根據《舊五代史》記載,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築壇稱帝。次月,他追尊皇祖李國昌為文景皇帝,廟号獻祖。後唐避諱“昌”字,應該從此時成為制度。
不過,後唐建立之初,黃河以南的區域大部分仍在後梁的統治下,因此昌陽縣應該并沒有馬上更名。一直到了同光元年年底,後唐入汴,後梁滅亡,登萊二州成為前者轄區,昌陽這才更名為萊陽。在五代的本紀當中,查詢不到直接關于萊陽更名的記載,或許是因為縣的級别較小,故正史不載;也有可能是同時改名的縣太多,記載不暇。
(以下配圖主要為旌旗山區風光)
“昌”本來就是地名中的常用字,因此後唐避諱的規定一出,有不少地名都有變動。除了昌陽縣改名為萊陽縣之外,博昌縣改名為博興,須昌縣改名為須城縣,靈昌縣改名靈河縣,甚至有名的許昌也一度改名為許田縣。以上這些名稱,萊陽和博興都延續至今,兩地都位于山東省,分屬煙台和濱州。許田後來又改回原名許昌,須城和靈河則消失在曆史當中。
同樣是更改“昌”字,這幾個地名改的原則卻不一樣。博昌改名博興,是取近義字,用“興旺”替代“昌盛”;須昌改名須城,是因為讀音相近;許昌改名許田,看起來是字形有點接近。而昌陽改名萊陽,是在原有的命名格式上,更改了參照物。
昌陽,是因為在昌水之陽而得名。在改名時,前面更換的字,需要考慮到“陽”的方位含義。關于萊陽的寓意,民間有不同說法,一說為旌旗山古稱萊山,萊陽縣城地處山的南面,可謂萊山之陽;還有一說是萊陽縣當時屬于萊州,相對州城治所掖縣為南,因此有萊州之陽的含義,或者從廣義上說,是萊地之陽、萊國之陽。
在明初,萊陽縣從萊州劃出,改為登州管轄。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萊州之陽的說法也逐漸不再提及。如今萊陽市的史志資料,基本都采用的是萊山(旌旗山)之陽的觀點。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版的《萊陽市志》中的正式記載是:“公元923年(後唐莊宗同光元年)莊宗因避其祖‘國昌’諱,改昌陽為萊陽(因縣城在萊山之陽故稱萊陽。萊山即今旌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