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還沒有統一天下之前,反映百姓生活歡樂疾苦的詩歌在民間極為流行。即使是統治者也十分重視,常常派采詩官去民間收集,之後再由太師(負責音樂的官員)譜曲,演唱給天子聽。這種真實又不顯得枯燥的方式,成為了天子與百姓之間的橋梁,也成為天子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
今天學習的《式微》就是反映百姓生活疾苦的代表作,其現實意義要遠高于在文學上的成就。
《式微》取自《詩經·國風·邶風》,據前人考定,邶地應屬于衛國的統治範圍。《式微》大約創作于西周末東周初。
在曆史上的西周和東周時期,宗法制度逐漸成熟穩定,整個社會是奴隸制社會。自西周成立後,實行貴族世襲制。這些貴族包括皇親國戚也包括士大夫等底層的小官,而最底層的就是普通的平民。
在這一時期,社會階層成金字塔形狀,整個階層的流動幾乎是停滞的。也就是說,你生下來是什麼身份背景,等到老了之後也幾乎不會有什麼改變。
也正是因為這種制度的僵硬化,造成了土地越來越集中到少部分人手裡,而社會的矛盾最終導緻了周朝的滅亡。
從《詩經》的一些詩歌裡,我們能發現這一時期的百姓生活是極為辛苦的。而且也能看出百姓對當權者的怨恨之情,他們已經具有了初步反對這種制度的意願。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表達勞役人民怨聲的《式微》。
《式微》詳解《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詩歌裡的“式”是語氣助詞;“微”指(日光)衰微,黃昏或天黑;“微君”的意思是“要不是君主”;“中露”是倒裝用法,指“在露中”。天黑了,天黑了,怎麼還不回家?要不是為了君主,怎麼還會在露水中呢?
這兩句詩歌描寫了勞役的百姓受到非人的待遇,他們是為了貴族才會這麼拼命的工作。這一時期的百姓附屬于貴族,本身幾乎沒有自由。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這兩句詩歌裡的“躬”是身體的意思。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要不是為了君主的身體,怎麼還會在泥漿中呢?
上下兩章意思相近,隻是“故”換成了“躬”。雖然僅僅是一個字的變化,但卻可以看出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
“故”和“躬”使上下兩章的聲律押韻,且使詩歌的意思表達的更加飽滿真實。在上一章中作者身處露水中,下一章又在泥裡,這種虛實結合的描寫激發了讀者的想象力。百姓深陷在泥中無法自拔,沒有人能來救他們,那些貴族也不會體諒他們勞作的不易。他們對貴族是非常怨恨的,詩歌裡表達的這一意境也引起後人的關注,此後也多用于古典詩歌中。
讀《式微》之感
《式微》是一首底層的勞動人民反對當權者的怨歌,通過反問的手法引出他們受到的非人對待。這對那些貴族而言極具有諷刺意味,這也是當時勞役人民的心聲。
這篇詩歌很短,通篇僅僅32個字。但其韻律押韻和諧,文章結構新穎尤其是換了一字後更顯意味無窮。《式微》有兩言、三言、四言、五言,如此多的結構語句變化,在《詩經》裡是非常少見的。這也是《式微》的一大亮點。
《式微》深刻反映了現實生活,對現在關于古代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名家點評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言:“語淺意深,中藏無限義理,未許粗心人鹵莽讀過”。
意思是《式微》話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它藏有很多的道理,粗心魯莽的人讀一遍是看不出來的。
參考資料:方玉潤《詩經原始》、丁桃源《詩經·式微》、《先秦詩鑒賞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