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讀完了“司馬錯論伐蜀”一文。每次重讀,都覺得大有收獲,一些字詞的用法也從模糊變得清晰起來。
這次,我覺得我大約真的掌握了“遂”這個虛詞的用法了。以前,我雖然知道“遂”字作副詞,主要有兩個義項,其一是“到底”、“終于”,其二是“于是”、“就”。但在實際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兩種用法經常搞混,似乎兩種意思都對,緻使我很長時間看到它就有點犯怵。
今天讀到文章末尾時,又碰到“遂”字了。
原文是: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其中,“遂定蜀”一句,上古版譯為“于是平定了蜀國”,中華版譯為“接着平定了蜀國”,嶽麓版譯為“于是平定了蜀地”。
可是,如果我們把這句譯為“最終平定了蜀國”,似乎文義也是通順的,并沒有什麼不妥。那到底什麼情況下該譯為“于是”、“就”,什麼情況下該譯為“終于”、“到底”呢?
這次,我把每一本虛詞字典的解釋都仔細讀了一遍,用自己的話總結起來就是:
1、如果“遂”字前後是緊接着的兩件事,則譯為“于是”、“就”。
2、如果“遂”字後是表示前者的結果,則譯為“終于”、“到底”。
3、如果“遂”字後表示結果,但這個結果比較出人意料,則譯為“竟然”。
考之于原文,“遂”字後的“定蜀”是“遂”字前“十月取之”的結果,而不是兩件事,因此,應譯為“終于”。
如果原文改為“十月取之,遂棄蜀”,則“遂”字應譯為“竟然”。
原文: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試譯:(秦國)最終出兵攻打蜀國,十個月後占領了它,終于平定了蜀國。蜀國的君主更改名号叫作侯,而且派陳莊去作蜀相。蜀國歸屬之後,秦國更加強盛富庶廣大,看不起各諸侯國(了)。
其中,“秦益強富厚”句,諸版本皆譯為“秦國更加富強”,或“秦國更加富裕強大”,或“秦國更加強盛富裕”。皆認為“富厚”為同義連文,然姚氏本以為“厚,大也”。是否可以認為這一句是說,秦國把蜀國收入囊中以後,國力更加強盛,百姓更加富庶,國土更加廣大呢?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