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鳳陽縣闆橋鎮有一條小河,河水不深,綿延好幾裡,這一天,突然河面上傳來了一陣嘹亮地哭聲,随着這哭聲,有一塊木闆順流而下,而令人驚奇的是,這木闆之上,竟躺着一個正哇哇大哭的小娃娃,看樣子剛剛滿月。
這個小娃娃就是我們故事的主角,他出身不明,卻頗有宿慧,先是被寺廟的老方丈收留,又被一官員收為養子,哪知道為正妻不容,無奈之下又回到長大的寺廟,在這裡又遇到了本地緻仕的官員,被對方認為侄子。
此人是本地的傳奇,如今笠乾寺還有關于他的傳說,你想聽嗎?
鐘離,春秋時期國名,出自《太平寰宇記》,位于鳳陽縣闆橋鎮古城村。鐘離有一座笠乾寺,乃是附近有名的古刹。寺裡有一個老和尚法号臨風,他經常給香客們講關于迦陵生的故事。
早年笠乾寺有一個主持懋公,他精通佛學,喜歡提拔人才。當時壽春知府姓孫,曾經送給主持一個對聯,上面寫着“說法鬼神環塵尾,憐才英俊集龍頭”,而他的師弟,隻會唱一些佛曲,喜歡拍馬逢迎,品行上遠遠不如主持懋公。
懋公一次拄着拐杖來到了河邊,看到有一塊木闆随流而來,上面卧着一個嬰兒,皮膚白皙,正“哇哇”哭個不停,有一個尼姑過來洗衣服,用竹枝将嬰兒勾了過來,抱在懷裡,看樣子想要收養他。
懋公看到之後,雙手合十:“善哉善哉,隻是一寸多長的嬰兒,不太适合你們女子收養,不如送給老納如何?”
尼姑猶豫了半天,看到懋公也是附近有名的高僧,就将孩子遞給了他:“這娃娃骨相上佳,讀書可以成為一方大儒,學道的話可以白日飛升,隻是皈依我佛,終其一生不過是平庸之輩,大師一定要好好撫養他!”
尼姑剛剛說罷,就消失不見。
懋公帶着這個娃娃回到寺中,請附近的農婦喂養他母乳,還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小拾得”,意思就是撿來的娃娃,這是這個娃娃來到人世間第一個名字。
随着歲月的增長,小拾得慢慢長大,小小年齡就擅長辨論,整個寺中少有敵手。有人說這是前輩子帶來的智慧,懋公認為小拾得是唐代高僧辨才的轉世,就想要讓他繼承自己的衣缽。
這一年,小拾得已經五歲了,懋公的主持下,給他削發出家,從此正式成為一個小和尚,還請來了名師教他讀書,在老師的指導下,沒多久小拾得就通讀六經,精通佛家經典,對諸子百家學說,也有一定的鑽研。
在他十三歲那年,主持懋公得了一場重病,眼看就要皈依我佛,前往西天佛界,臨坐化之前,他将小拾得托附給了他的師弟:“這是我在人世間唯一的牽挂,請師弟一定要善待他。”師弟雙手合十,與佛前向師兄承諾,好好對待小拾得,聽到這話,懋公終于閉上了雙眼,小拾得看到師父離開人世,哭得死去活來。
懋公去世之後,師弟成為笠乾寺的主持,慢慢地忘記了在佛前對師兄的承諾,對小拾得随意驅使,稍有不對就厲聲大罵,甚至有将其逐出寺院的想法。而小拾得也毫不在意,他不喜歡研讀佛經,就天天以書畫自娛, 這讓師叔對他更加厭惡。
這一天,寺内重新粉刷牆壁,潔白如新。寺内主持想要延請畫師在牆上畫上壁畫,小拾得技癢,就偷偷研磨了一些墨汁,趁着主持不在,登上了台階,在牆上揮筆鋪毫,沒多久,片片荷花,開滿了寺廟所有的牆壁。他看着自己的傑作,跳起來大笑:“此乃功德池中,清靜菩薩的真身啊。”
主持歸來,看到這一牆的荷花畫得不俗,也就随其自然了。
本地的知府姓李,要到順昌上任,他帶着家屬從江南而來,租住在笠乾寺的西廂,在那裡處理公事。這一天他閑步來到了殿上,觀看如來佛祖的金身,看到一牆的墨荷功夫不俗,雅韻欲流,活靈活現,懷疑是八大山人重生,就問這是哪位大師的手筆。
主持說是院内弟子拾得所繪,李大人很好奇,将拾得叫到了面前,看到他翩翩玉立,英姿灑然,就問道:“這荷花可是你的手筆?”
小拾得作了一個揖,承認是自己所繪。李大人又問:“你可能對聯?”
得到小拾得肯定的答複之後,就出了一個上聯:壁上荷花和尚畫。
小拾得對了一個下聯:月中桂子貴人攀。
他的急變與才華得到了李大人的贊賞,李大人對小拾得的師叔說:“此子将來不凡,留在這佛門倒是委屈了,不知能否随我而去,到這紅塵中曆練一番?”
師叔早有将他逐走之意,趁這個機會,就順水推舟同意了。
李大人帶着小拾得來到了順昌,小拾得蓄起了頭發,還俗做起了普通人。因為李大人膝下無子,李大人就讓小拾得随他姓李,起名為李琛,字美玉。這是小娃娃的第二個名字。
李大人的妻子本是小妾轉正而來,她對憑空而來的李琛很是反感,過了一年多,她懷了孕,害怕李琛影響兒子的地位,就唆使婢女小鵲在李大人面前說李琛的壞話,哪知道李大人聽了笑笑不以為然,還請了名師教李琛苦讀,準備參加科舉考試。李琛頗有宿慧,他的學識一日千裡,受到了老師的稱贊,這讓李大人的妻子更加憤怒,經常在屋内謾罵李琛,後來更是找借口動不動行家法杖打李琛,多次想要趕他離開。
李大人考慮到他們母子的關系很難改變,就将李琛叫到了無人之處,流着淚對他說:“琛兒,為父無能,你從哪裡來,仍舊回到哪裡去吧,我送你一千兩銀子,算是了結我們父子的緣分吧。你這一去,是當和尚,還是讀書參加科舉,都任你自便,望你好自為止,且且珍重。”
李琛聽了李大人的話伏地痛哭,知道事已至此,沒有回轉的餘地,就向李大人磕了幾個頭,堅決不接受那一千兩銀,但李大人堅決要給,他又行了幾個大禮,這才離開了李家,但天大地大,要去哪裡,他自己一時也沒有主見。
就在他手足無措的時候,遇到了同鄉劉某人,二人同船,對方看到李琛帶着許多銀子,就騙他行商,沒多久一千兩銀子就所剩無幾,茫然之間,就決定仍舊回到鐘離,他童年生活的地方。
待他回到笠乾寺,當年的師叔已經病故,接任主持的,是一個不知道從哪來的和尚。李琛将西廂租了下來,安頓之後,又開始讀起了書,不敢有所松懈,偶然想到李大人,忍不住掩卷痛哭:“趕我走的人,并不是李大人,對我待遇優厚,對我期望之深,除了李大人還有誰?”
笠乾寺本是主政孫大人的家廟,孫大人緻仕之後,就居住在家裡。這一天他從壽春來到寺裡,看到李琛相貌俊朗,談吐不凡,就考較他的學問,發現李琛竟是一個不世出的大才,就起了愛才之心。
他問李琛的姓氏家鄉籍,剛剛開始李琛不敢說,後來再三詢問,他才流着淚,将自己的經曆說了出來,哭着說:“在下身世不明,非僧非儒,孜然一身,連姓甚名誰都不知道,不知道活着有何意義。”
聽了他的話,孫主觀思索良久,突然嚴肅地說:“你的身世你自己不知道,老夫略有所知,老夫有一個族弟,一向住在湖田,是一個貧寒書生,他晚年納了一房小妾,孩子剛滿月,我這個族弟就去世了,他的小妾遠嫁,害怕兒子成為她的累贅,就将兒子放在木闆上,任他在河裡漂流,自生自滅。這個孩子就是你,論起本家輩分,你還是我的侄兒。”
李琛聽孫主觀所說,與師父懋公所說大緻吻合,就信以為真,連忙向孫主政行了跪拜大禮,稱其為叔叔,早晚服侍在他的身邊,享受天倫之樂。
回歸孫姓後,孫主政給他起名為孫藂,字風萍,這也是他人生的第三個名字。
第二天,孫藂,也就是之前的李琛身着袍冠,打扮得十分正式,前往孫府拜謝。孫主政帶着他與族裡的老人都見了面,對他很是器重,讓他專門讀書,準備參加來年的秋闱。隻是當孫藂問到父母的墳墓何處時,孫主政就含糊其辭,說他父親的墓不在本地,将來有空,必然帶他回去祭拜。
孫藂十七歲那年,眼看三年一度的鄉試到了,孫主觀就去廣文廪膳處給孫藂辦理科考必須的身份證明。負責的官員問孫藂是誰?
孫主政就說:“誰不知道,孫藂是老夫的族侄?”
看在他的面子上,這些人也沒懷疑。補完了相關的手續,孫主政暗暗叮囑孫藂:“考場上你随便考考就行,千萬不要太過認真,以免遭到懷疑與攻讦,反而誤了大事。”孫藂同意了。
哪知道到了考場之上,按孫主政所說,孫藂竟苦思冥想,半天寫不出一個字。後來索性放了開來,信手由來,直抒其見,洋洋灑灑數千言,也不顧忌有什麼後果了。
當時的主考官是知府黃大人,他自負很有眼力,讀到孫藂的文章,驚為天人,忍不住拍案叫好,将其取為頭名。
待揭榜之時,參加考試的童生人聲鼎沸,因為他們從來不知道這個孫藂是何人,怎麼突然冒了出來。等到複試的時候,黃大人坐在堂上,讓負責考試的小吏點名,哪知道點到“孫藂”的名字,竟無人應答,一連喊了三次,都沒有回應。
黃大人大怒,問負責考試登記的官員:“本官并非有眼無珠之人,本次科考的案首竟然不來,這是什麼情況?莫非是有人冒名頂替作弊?看到朗朗乾坤,明鏡高懸,害怕露餡而逃走?”
廣文廪膳處的官員說是孫主政報的名,黃大人問孫主政現在在哪,卻得到了對方外出遊玩不在本郡的消息。黃大人更加生氣,吓得下屬的官員都跪在地上:“請大人暫且面試其他人等,屬于必在三日之内找到孫藂,帶到大人這裡。”
學政大人帶着自己的手下,乘着轎子來到了孫藂居住的笠乾寺,發現他的屋子裡書本、書箱俱在,卻找不到孫藂的人影,而牆壁上則墨迹淋漓,寫着一首詩:
一波才落一波生,旅館頻驚夢不成。白眼看他人世險,黃金散盡我身輕。
澆愁慣借杯中物,惹禍翻嫌榜上名。屈指歸期應不遠,八公山下有疑兵。
在鐘離城西邊十裡之外有一座八公山,乃淮南的古迹,大家讀到這句詩,就懷疑孫藂在八公山裡,派人到那裡一尋,果然孫藂盤膝坐在一個石洞裡,癡 癡呆呆的,将他帶回之後,問他情況,他也默不作聲。
一直到天色擦黑他們才回到衙門,黃大人已經嚴陣以待,大堂上布滿了刑具。黃大人看到孫藂相貌堂堂,長身玉立,不像是作僞的輕薄小人,略一審問,孫藂就伏地痛哭,将自己的經曆講了過來。黃大人問他為何潛逃?
孫藂回答道:“小生謹記主政大人的公谕,實在不知道沒有本地的戶籍,遭到攻讦是什麼罪名,這才逃走。”
黃大人聽了,深感其遭遇悲慘,又憐惜他的才華,就寫了一張紙條遞給他:“不經面試,無法證明你的才能。”
孫藂就着大堂上的燭光,在案前一揮而就,沒多久一篇佳作問世。相比考試時的文章,其他的文章更加工巧。黃大人讀了他的文章,贊歎道:“你頗有才華,隻是面試時你缺了席,否則又是案首。國家取士,看的是真才實學,又豈能憑資格限制人的進取?第二場複試,你一定要參加,我定取你。”
鄉試考試結束之後,黃大人本要将孫藂取為第一句,卻礙于有關限制,将他放在了第二名。
正好孫主政外出遊玩歸來,他去拜訪黃大人,将孫藂曾經當過和尚的事情告訴了黃大人。黃大人笑着說:“隻要他能夠在府試上金榜題名,我就替他宣揚,玉成一段佳話。”
孫主政請杜大人将話說完,黃大人說:“本官被上任之時,曾經經過江蘇武進,我的妻子到惠泉尼姑庵還願,看到一個小尼姑,長相貌美,頗有才學,又精通音律,善于吟詩作對。這小尼姑是一位老尼姑帶來的,老尼姑去世,大家也不知道她的來曆。而尼姑庵的主持看她是清白完璧之身,就視為奇貨。我的妻子花重金将其買了回來,起名為巧巧,如今剛剛成年,許給令侄為妻,他們夫妻像不像佛經裡所說的迦陵共命鳥嗎?”
孫主政聽了哈哈大笑:“就看我這賢侄在院試中的表現如何了,隻要金榜題名,蟾宮折桂,還請杜大人允許承諾之事。”
幾個月就是院試,待院試揭榜之時,黃大人在府衙中坐卧不安,他站了起來,不停地走來走去。他的夫人帶着小尼姑巧巧走了出來,看到杜大人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很是吃驚,丈夫為官以來,很少有這樣的失态。就問夫君所為何事。
黃大人脫口而出:“還不是因為孫家的那個小沙彌?”
夫人聽了,不由掩口失笑,而小尼姑巧巧還不知道他們為何發笑,也暗暗發樂。
突然聽到了門口傳來了鑼鼓聲,黃大人趕緊問:“那孫家小沙彌可曾高中?”左右回答道:“是的,大人,那孫家少爺中了頭榜第一名。”黃大人聽了,高興得手舞足蹈,哈哈大笑。
第二天,孫藂頭戴舉子的生雀頂,一身青衿來拜謝黃大人,黃大人一看到孫藂,上前就拉住了他的手:“賢侄可來了,且随我來!”
說着就拉着他來到了内室,讓其換上了新郎的衣服,這邊巧巧已經身着喜服,二人就要行交拜之禮,孫藂還如在夢中,他連忙拒絕:“大人,學生身無立錐之地,家無四壁,怎麼面對這芙蓉嬌妻?”
黃大人哈哈大笑:“莫急,本官已經給你準備好了。”
說罷讓早已準備好的樂隊,吹吹打打,将小夫妻回府,隻見房舍連綿,粉刷一新,床榻茶幾明亮潔淨,婚房裡所需的物什,無一不齊備,而這都是黃大人提前安排好的。
過了兩日新夫妻回門,孫藂帶着新婚的妻子來到笠乾寺哭拜了師父懋公的佛塔,來到孫主政府上答謝之後,又寫了一封信感謝黃大人。回到府上,他畫了懋公、李大人、叔叔孫主政、黃大人夫妻的畫像,天天虔誠禮拜,像對待神明一般。
後來孫主政得了一場病,不久就去世了,孫藂内心悲痛,就在家為其守心喪,黃大人升了官,到河南做廉訪使,孫藂一送就是三百裡。返回時還專道回到順昌,看望李大人,還得到了李大人的一筆厚贈。
孫藂無心仕途,回到家裡之後,就陪伴妻子,享受畫眉之樂。孫藂喜歡繪畫,每次畫畢,都落款“風萍”,或者“昔美玉”,又或者“當年拾得子”“老不忘”等,每個名字對他來說,都是一段不同的生活經曆,而他也深知,自己這個孫姓,也并非自己的真姓。
聽到他的感慨,妻子巧巧笑着說:“夫君為什麼這麼麻煩呢,黃大人曾經将我二人比作佛家迦陵鳥,郎可起名為“迦陵生”,而妾身叫“迦陵女”,怎麼樣?”
孫藂一聽,正合他意,從此就自号“迦陵生”。平日内夫妻二人以圍棋、猜賭、行酒令為樂。迦陵生想要練習制藝,卻被妻子阻止了。
巧巧說:“那些庸俗之事,夫君學他何益?”
迦陵生歎氣道:“我也知道制藝之學太俗,但讀書人也隻有以此為敲門磚,才能登堂入室,進入官場,不然怎麼報答李大人與黃大人的知己之恩?”
巧巧說道:“這不是作繭自縛,飛蛾自投嗎,幸好你沒有沉迷其中,還不快快脫身?不是妾身自誇,夫君娶到了我,比當官還要強百倍。”
巧巧擅長撫琴,就教迦陵生彈琴,讓他朝夕彈奏,領會其中真意。她共教了幾首曲子,一首叫《春水舣槎曲》,彈奏之時,隻覺清風習習,吹撫着衣袖淩空作舞; 第二首叫《清夜聞鐘曲》,隻覺得佛王的宮殿,梵音陣陣,鐘聲清越,如在耳邊; 第三首叫《窮途自傷曲》,聽罷隻覺紅塵肮髒,落魄之人在歧路上徘徊而不得門徑;第四首叫《水窮雲起曲》,隻覺得這世間另有大道,别有天地,仿佛劃船行走于桃花源深處; 第五曲叫《彩風雙飛曲》,隻覺得雲路迢迢,夫妻二人攜手共上雲霄; 第六首叫《仙心無恙曲》,隻覺經曆了覺海濤洞,豁然開朗,證得三生。
迦陵生還要聽其他的曲子,巧巧說:“隻此六章,就可以讓世間之人頓悟。”迦陵生學了一年之後,竟然可以與妻子一起合奏。綠紗窗甯靜清遠,窗外魚戲蓮葉間,嬌美的小婢女焚得一爐好香,音律飛揚,不知今夕何年,是在人間還是在天堂。
有一天傍晚,夫妻二人正在合奏,突然迦陵生的琴弦铮然斷絕,巧巧看到大驚:“壞了,當年黃大人将我們二人許為共命鳥,今天我們一起比翼飛走可好?妾身嫁給夫君這麼久了,一直沒有回家省親,夫君送我回去,順便一躲這一紅羊劫,可好?”
紅羊劫可是國難,但迦陵生一直未想到這麼多,他好奇地問巧巧:“你當年對黃夫人說不知道自己的來曆,今天怎麼突然有了家?”
巧巧笑道:“世間人,豈能沒有來曆?隻不過一踏入紅塵,就忘了自己的真面目罷了。”
看到迦陵生不相信的樣子,巧巧取出了丹藥一粒,放在了迦陵生的嘴裡,吞服之後,迦陵生如夢初醒,他笑道:“娘子真的要回去嗎,我也随你而去。”
身邊的婢女聽了,問夫人家在何處,巧巧說:“離這裡萬裡之遙,不願跟我一起走的,可以自行離去。”
第二天,巧巧遣退了仆役,隻帶着兩個婢女,夫妻二人各騎一匹快馬,緩緩向東而去。
後來,有鐘離人從海上采藥歸來,說海上有一個桫楞島,産藥最多,那裡山路崎岖,不良于行。有一天船剛靠岸 ,他就看到了迦陵生的兩個婢女,蓬對赤足,在島上行走如飛,他上島去追,卻怎麼也追不上,隻看到對方消失于雲海之中。
這個故事出自《夜雨秋燈錄》,講述了一位叫“迦陵生”的書生的故事,他被一個高僧從流中撿來,起名為小拾兒,因為他頗有才華,多次被本地的官員看中,從而經曆了一段又一段傳奇的人生,最後娶了一位嬌妻,共赴仙緣的故事。
迦陵鳥,乃佛教裡的一種神鳥,《正法念經》中說:“山谷曠野,其中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緊那羅(歌神)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佛)言聲。”妙音天摩(佛國音樂天神)模拟迦陵頻伽歌聲,演奏“迦陵頻伽曲”。釋迦牟尼涅槃後,多聞弟子阿難傳之後世,成為“林邑八樂”之一。其形象,常是人首鳥身,形似仙鶴,彩色羽毛,翅膀張開,兩腿細長,頭戴童子冠或菩薩冠,立在蓮花或樂池平台上,有的張翅引頸歌舞,有的抱持樂器演奏。
由于迦陵生出身于佛堂,才得到了“迦陵生”的稱号,又娶了一位同樣來曆不明,出身于尼姑庵的小尼姑,你喜歡這個故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