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二字來源于《易經》,九是陽數,故倆個九就是就“重九”,故也稱謂是“重陽” ,明代張岱的《夜航船》有說:“九為陽數,其日與月并應,故曰‘重陽’。”。

重陽節在我國也被稱之為“登高節”,唐代詩人王維在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裡有寫“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就有描寫重陽節登高的習俗。
關于重陽節的起源,很多人說是漢朝,這并不準确,關于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呂氏春秋》裡就有記載關于重陽節的習俗,可劃分年代到上古時期,隻不過,漢朝是重陽節普及的一個朝代,所以我們關于重陽節的起源并不能強加概念。

重陽節在古代也可以當作祭祖的節日,像王維詩句中的“茱萸”,就是一種祭祀緬懷的意思,在古代但凡重要的節日,都有祭祖的換呢,這可能要從中國文化方面去談及,中國曆來就是一個感恩知懷、不忘根本的民族,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優良美德,能流傳至今 和古代的大大小小的節日信仰有着莫大的關系。

另外,九九意味着久久,所以在1989年,中國也首次将重陽設為老人節,與重陽節的曆史習俗相結合,将敬老愛老的元素加入其中,更是将重陽節的習俗氛圍擴大,也豐富了重陽節日的含義。
這是一種文化的升華,這樣的案例是值得去推廣的,畢竟,想要将一些傳統節日可完美的延伸到後世,不可避免的就是加入當代社會的元素,不然,等待的就是文化的缺失了,因為沒有迎合當代社會的潮流,勢必就無人去推廣了,政府機構的推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保護文化!

其實關于重陽的習俗和變遷,在曆史上還是有很多很多的不同介紹,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把這些東西載入史冊,植入人們的根底,這才是對傳統文化的最大繼承與保護。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1][9][10]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