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第一次看到汪涵在年《天天向上》推薦《浮生六記》時,我就買了書
但初看時,我簡直想炸毛!完全感覺不到汪涵說的一定要讀的意義何在;
最近在東方衛視的閱文超級IP盛典上,有個讓演員向大家推薦自己最愛的書籍的環節。當問到胡歌時,他居然也提了:《浮生六記》。
胡歌說,選擇這本書,是源于《大江大河》裡非常感人的一場戲:在劇裡,雷東寶成功收購了電線廠之後,第一時間去自己心愛妻子宋運萍的墓前,告訴她這個好消息。而大部分的時間,雷東寶都在回憶他與妻子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樣真摯的情感,讓他想起了《浮生六記》裡的沈複與芸娘。
于是我再次找出這本書,摒除一切雜念,重新開始看,雖然原文比譯文的味道濃厚的多,但到底還是古文,雖然不是很生澀的古文,但是在這個什麼書都靠聽的時代,真的需要花些時間來看
一直到我看到第二記《閑情記趣》的原文,才發現居然是以前學過的課文,并且我還喜滋滋的背誦過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之為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于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癞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皆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别院。年長思之,二蟲之鬥,蓋圖奸不從也,古語雲"奸近殺",蟲亦然耶?貪此生涯,卵為蚯蚓所哈,腫不能便,捉鴨開口哈之,婢妪偶釋手,鴨颠其頸作吞噬狀,驚而大哭,傳為話柄。此皆幼時閑情也。”
刹那間就對這本書燃起了新的興趣,認認真真的從頭到尾的看了他的原文和譯文,才發現,為什麼說這本書要慢慢的看,真的是每一記都要當作一個獨立的故事去看,才能讀出它的味道——尤其是那種“我知道這些内容寫在這裡有點多餘,但是我就是舍不得删”的調調,感覺寫這個文章的沈複,簡直太可愛了
讀到這些熟悉的文字,自然想到了熟悉的事,當時我應該是上4年級左右,剛從外婆所在的農村,轉到父母所在的城市,沒想到一個泥孩子插班生,居然成了這群城裡孩子的小頭目,隻因為我會很多他們不會玩的玩意;
帶他們去草坪裡捉蟋蟀,
帶他們找能做口哨的草,
把學校的周邊雜草野花都采光了,編成花環在教師節送給老師!
當時覺得快樂,現在回想仍然覺得很快樂!
雖然有傳聞說卷五 《中山記曆》和卷六 《養生記道》原著早已遺失,傳世的都是後人僞作,但是我無法去評判,因為即使這樣,這六卷依然每一卷互相獨立,又前後呼應,活脫脫的給我們展現出一對青梅竹馬兩情相悅的小情侶由少年到白頭,到最後天人永隔的故事!
這中間有人說沈三白作,有人說芸娘傻;有人說沈三白無能,也有人說芸娘識人不清,真的是一千個觀衆就與一千個哈姆雷特,不過不管别人怎麼看,我獨獨把我最喜歡的《閑情記趣》又翻來覆去的看了好幾遍,畢竟這才真的就是童年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