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時候,我們接觸最多的詩人,除了李白和杜甫,排在第三位的也許就是楊萬裡。
春天的時候,背他寫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初夏來臨,他又像一位技術高超的攝影師,抓拍“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美好瞬間;盛夏季節,他送朋友到福州上任,又給我們留下西湖的千古美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總之,翻翻小學語文課本,總能看到楊萬裡留下的淺紅淡黃,洇出一片又一片風景。到了冬天,楊萬裡這首《稚子弄冰》也别有風味,裡面描寫小孩子玩冰的情景,怕是北方的小孩都有的經曆。
《稚子弄冰》(宋·楊萬裡)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钲。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楊萬裡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與“陸遊、範成大、尤袤”一起,被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他寫詩很勤奮,一生作詩兩萬多首,流傳下來四千多首。
楊萬裡的詩裡,有很多是描寫美麗的農村風光和常見的農村生活,還有一些是寫可愛的兒童,比如《閑居初夏午睡起》裡,他“閑看兒童捉柳花”,《宿新市徐公店》寫了“急走追蝶”的兒童,《稚子弄冰》是寫冬天小孩子玩冰的情況。
這是楊萬裡在常州做官時寫的。
那個時候有一個習俗,叫“打春牛”。就是在立春的前一天,老百姓用蘆葦啊,紙啊,桑木啊等一些材料,做成牛的形象,由當地的長官拿着鞭子去打這個做好的春牛,打三下之後,再由當地的老百姓接着打,直到把春牛打壞。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一是迎春,二是勸農,鼓勵春耕。這首《稚子弄冰》就是當地小孩子看完“打春牛”的活動場景之後,自己模仿的情景。
這首詩的标題《稚子弄冰》,稚子,就是幼稚天真的小孩子。這首詩的第一句“稚子金盆脫曉冰”,金盆,就是銅盆。這句詩描寫小孩子早晨起來,開始挖取銅盆裡結的冰。小孩子把冰塊挖出來,他要幹什麼呢?就是詩歌的第二句“彩絲穿取當銀钲”。這個“钲”是一種金屬樂器,有點像鑼一樣的樂器。
用彩線把冰穿上,用手拎着,當钲來敲,确實是孩子們幹得出來的趣事。
那麼敲出來的聲音怎麼樣呢?就是第三句詩所說的“敲成玉磬穿林響”。這裡的“磬”,是一種打擊樂器,一般用玉或者石做的,可以挂在牆上。
這幾句詩是說,小孩把冰從銅盆裡弄出來,穿上一根彩線,拎在手中當钲來敲,敲的時候冰會發出來像玉磬一樣的聲音,非常悅耳動聽,這悅耳動聽的聲音穿過樹林。
最後一句“忽作玻璃碎地聲”,這裡的“玻璃”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玻璃,它是一種天然的玉石,也叫水玉。這句詩是說孩子正敲得高興呢,突然,冰掉在了地上,碎裂了,發出來像玉石碎裂一樣的聲音。
這首詩,最主要的就是突出“稚子”這一個詞語,小孩子活潑好動,全然忘記了冬天的寒冷,一如既往地早起;并且小孩非常有創造力,能夠就地取材,把冰當樂器來敲,玩得不亦樂乎。這整首詩的意思就是說——
小孩子早晨起來,将凍結在銅盆裡的冰塊脫下,用彩線穿起來當钲敲。
敲出的聲音像玉磬一樣穿越樹林,忽然冰塊被敲碎落地,發出水玉摔碎般的聲音。
冬天敲冰當玩具玩,這種事北方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我也玩過。小時候用棍子把屋檐上的冰淩打下來,拿在手中玩,甚至忍不住去吸幾口;有時候頭天晚上在碗裡放大半碗水,水裡加點糖,然後把它放在窗外,第二天就結厚厚的冰,弄出來當冰棍吃,有一點甜絲絲的——當然隻能吃幾口,吃多了要被大人訓“不要吃了”。
隻是現在,雪下得沒有以前大了,冰也結得少了,孩子暫時玩不到了——真的有點懷念從前的大雪和厚厚的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