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試題題幹是解題的“線索”,它給考生指示答題方向、範圍、要求等。讀懂題幹,才能從容抓分。縱觀幾年來全國各地的中考語文試卷,不難發現題幹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術語”。總結起來有以下一些:
表達方式 : 語文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叙、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
寫作手法:狹義的寫作手法即 “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象征、開門見山、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複、誇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詩歌賞析方法
1.應試策略:
(1)掌握必要的賞析(鑒賞)知識
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表現手法:如烘托,襯托,虛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風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曆,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比如李白的飄逸灑脫,杜甫的沉郁頓挫,蘇轼的曠達豪放,柳永的柔美婉麗等。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語言特色:清新——用語新穎,平淡——質樸真切,絢麗——絢爛奇幻,明快——一語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簡潔——言簡意赅。
(2)掌握賞析方法
①了解詩人或作品的相關背景,有利于把握詩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聯想與想象,有利于把握詩歌的意境,因為詩歌具有張力,尺幅之中韻味無窮。
③品味詩詞中作者的煉字,煉句和鍊意。賞析時對詩人準确傳神的用字,精巧貼切的修辭,情與景的交融,物與理的結合等藝術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與情感,走進作品的真實,感悟詩人的情懷。
文學作品鑒賞是一項綜合性很強、能力層次較高的創造性活動,目前,詩詞鑒賞教學可說是語文教學的弱項及中考複習的盲點。複習時,要從以下幾方面注意鑒賞題考點的設置:1、對詩詞内容的理解:⑴對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對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對抒情主體形象的理解;⑷對象征意義的理解。2.對所用表現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對詩詞語言的理解:⑴對關鍵詞語的理解;⑵對關鍵語句的理解。4.對詩詞意境的理解。
題型一般為選擇、填空、簡答三個類型,有些是鼓勵學生創新的開放性試題。
解題思路與技巧:
1.從作家、作品的相關背景資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原意。
2.從作家風格(豪放、婉約等)和語言特征(如簡約、含蓄等)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及表達的情感。
3.從關鍵詞語着手,如抓住詩詞中關鍵的動詞的用法、含義及作用去賞析。
4.從關鍵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着手,品味語言、想象意境。
6.從詩詞的具體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類(送别、詠物、愛國等)詩詞的思想内容。對于主觀性試題的解答,還應注意文字表述應簡潔、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詩詞鑒賞常用名詞術語
⑴評價主旨類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言簡意豐、意在言外、含蓄蘊藉等 。
⑵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畫龍點睛、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征、以小見大、開門見山、寄寓 、寄托、襯托、烘托、渲染、側面描寫 、對比、 起興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
(3)語言特點類
勾勒、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惟妙惟肖、體物入微、窮形盡态(相)、富有哲理 、淋漓盡緻、行雲流水、形神兼備、簡潔、淺顯、明快、明白、通暢、平淡、無奇 、質樸清新 、淡雅、詞藻華麗等 。
(4)風格類
沉郁頓挫 、豪放、雄渾、曠達、沉郁、蒼涼、沖淡、低沉、悲慨、蒼勁、舒緩、悲涼、俊爽、等。
(5)文章結構
做鋪墊、埋伏筆、呼應、渾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類
虛實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辭方法在詩歌中運用的特點
詩詞常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拟人、對比、誇張、借代、雙關、互文、等。
其次,讀懂詩要注意運用方法
(1).借助題目、作者、注釋。
題目是切入點。古詩的題目很講究,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我們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從題目入手,我們可以迅速準确地理解詩歌。
作者:确定朝代、風格,為後面分析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内容和詩人的觀點态度作鋪墊。
注釋:可以了解作品創作背景。
(2)、學會從内容上分類鑒賞詩歌。
古代詩詞的分類
古代,浩如煙海,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歌,數量之多,題材之廣,令人贊歎。但就其内容而言,大體可概括為:詠史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抒懷詩等。
掌握各類詩的特點極其方法。(具體鑒于篇幅,不贅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
詩歌鑒賞不應忽視對其背景的了解。這裡所說的背景,包括詩人所處的社會時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張等多方面的内容。這些方面,對詩人的詩歌創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響。因而,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就應當借此來理解詩歌、把握詩歌。
4.注意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
5、注意作者的“邏輯思維”。
古典詩詞人們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維,并對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視了對作品進行必要的邏輯思維的分析理解,從而在某些時候不能全面客觀地鑒賞出作品的真正意蘊。形象思維不能排斥邏輯思維,而且必須以邏輯思維為基礎。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運用。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我們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些時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義就直接影響對整個作品的鑒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後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幾種情形。
點化前人語句。點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語句消化後用自己的話寫出。
明用曆史故事。在引用曆史故事時,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這是明用
暗用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為沒有明白地指出是什麼,所以難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曆史故事,便能讀懂詩詞;反之,便要大傷腦筋了。
反用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曆史故事,則是反用其意。
二、 鑒賞、評價
1.把握詩歌的意象與意境
詩歌的意象:
詩歌的意象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鑒賞詩歌中的形象
所謂“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有别于小說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詩,往往是借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來的主觀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
一般的短評寫作時要注意先“蓋帽”,即說出詩人的形象的總體特征,再以此為“中心論點”,從詩歌的具體語詞方面對這個論點進行分析論證。其他三個方面的鑒賞和評價一般也使用這個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圍繞“這個”論點來寫。初學者往往失卻重點,在簡短的文字中寫到各方面的内容。
鑒賞詩人形象的思路與其他文學作品中的方法一緻,一般從其“社會地位”“思想意識”“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體寫作過程中不宜出現這些字眼,我們在這時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 鑒賞作品的語言
詩歌的語言主要特征有:凝練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躍性。鑒賞詩歌的語言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而這幾個方面往往是合為一體的。
4.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指詩人在借助語言文字塑造藝術形象時,靈活運用一般創作規則和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藝術手段。主要考查藝術特色和表現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還有融情于景、懷古傷今和即事感懷等。
(2)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
1、創作方法:賦、比、興;
2、表達方式:記叙、描寫、抒情、議論;
3、構思技巧:以動寫靜,樂景寫哀、虛實結合、小中見大、點面結合、想象聯想、象征寄托等。
在這三個方面中,第三方面為其重點。
(3)用典。
鑒賞詩歌的用典主要明确兩點:
1、典故的來源及其含義。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于文采;在唐以後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4)風格
風格是由創作個性決定的作品在思想與藝術上總的特色。風格就大處而言,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之分。從詩詞曲的總體風格來講有詩莊、詞媚、曲諧(俗)之說,詞又有豪放和婉約之别。
1、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誇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象瑰麗神奇。代表的詩人有屈原、李白、李賀、蘇轼、龔自珍等。
現實主義:注重按照生活本來的樣了精确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與追求。代表的詩人有杜甫、辛棄疾、陸遊等。
2、許多詩人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風格:
蘇轼、辛棄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約 李煜、劉禹錫:隽永
謝朓、謝靈運:自然 李 白:清新飄逸 杜 甫:沉郁頓挫
屈原:雄渾悲壯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淵明:淡遠閑靜
王維:恬淡優美 王昌齡:雄壯豪邁 李 賀:雄渾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類型的詩有不同的風格:
宮廷詩:纏綿宛轉 田園詩:恬淡甯谧 山水詩:清新優美
邊塞詩:悲涼慷慨 諷喻詩:沉郁激憤 詠史詩:雄渾壯闊
(5)修辭: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種修辭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辭的藝術手法,分析修辭的藝術效果。
5. 評價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點:
1、情感類别:哀怨、激憤、憎惡、憂愁、欣喜、歡快、向往、離愁别恨、懷古傷今等。
2、情感載體:楊柳——離别 菊花——傲骨 圓月——團圓 落葉——失意等。
3、抒情方法:見前“鑒賞表達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曆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
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内涵。
3、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曆等。
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詩歌表現思想内容的形式大緻有兩種,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詩、絕句大多是先描寫景物,後抒發情懷;詞曲往往是詠物懷古,即借事物、借人物來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詩句裡得到集中的體現。
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鑒賞,首先從詩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寫出作者在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總結、表述
1. 靈活運用常見的古詩鑒賞術語,準确得體地表述自己“就詩論詩”的心得 。
“寫什麼”方面:寫景抒情; 詠物言志(情); 懷古詠史; 即事感懷; 邊塞征戰; 山水田園; 意象; 意境; 背景; 主旨。
“怎樣寫”方面: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 詩眼;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直抒胸臆; 虛實相濟; 繪形繪聲繪色; 動靜結合; 化靜為動; 煉字; 起承轉合; 賦比興; 誇飾; 用典; 含蓄; 對仗; 韻腳。
“為何寫”方面:抒發……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會現實; 表現……的情趣; 寄托……的情懷(如愛慕、愁緒、惆怅、苦悶等); 表達……的追求; 流露……的傾向; 發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緻。
2.區分幾個概念,明确答題的内容角度
問“表達方式”,則答 叙述、描寫(虛實、動靜)、議論、抒情、鋪陳等;
問“修辭手法”,則答 所運用的修辭格;
問“藝術(表達)技巧”,則答 想像、聯想、襯托(正襯或反襯)、對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蘊藉等。
4.、答題時,要特别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準确、簡明、規範。
修辭手法、說明方法、論證方法在閱讀文中的作用(閱讀理解)
修辭手法
1、排比、反複: 強烈的抒發了————。排比往往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語言暢達,有氣勢,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反複強調某個意思或突出某種情感。
2、反問: 使——語氣更加強烈,比一般陳述句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比直說意思表達更鮮明。
3、比喻:用比喻來描寫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用來闡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闡述的通俗淺顯、易于理解。
4、誇張:用來強調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達某種強烈的思想感情。
5、設問:自己回答問題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還有對——起強調作用。
6、對偶:使句式更加——,語言工整等。
說明方法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動。語言生動。
2、分類别:使對—的說明更加清楚。
3、舉例子:使讀者更加相信——
4、列數字:使讀者更加相信,使語言更加準确。
5、作比較:通過比較更鮮明的揭示出——
6、下定義:對——的解釋更加準确。對事物本質特點的解釋。
7、作诠釋:闡明事物的某一特點,也是對——的解釋更加準确。
說明方法的作用
1.舉例子:具體、真切、形象,便于讀者理解。
答題思路:舉什麼例子具體、真切、形象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什麼。
2.分類别:條理清楚。
答題思路:對什麼進行分類說明,條理清楚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什麼。
3.打比方: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
答題思路:把什麼比喻成什麼,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什麼。
4.列數字:科學、準确、具體。
答題思路:列舉具體數字科學、準确、具體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什麼。
5.作比較:說明對象的特點突出。
答題思路:把什麼和什麼進行比較,突出了說明對象的什麼特點。
6.下定義:科學、準确、精練、嚴密。
答題思路:給什麼下定義,科學、準确、精練、嚴密地揭示了說明對象的内涵。
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1.舉例論證:所舉的能證明論點的具體事例、概括事實、各種現象、統計數據,及作者對此所做的分析,合為舉例論證。(擺事實、事例論證)
作用:說理更具體、觀點更鮮明,說服力更強。
答題思路:用什麼典型事例論證什麼論點,論證十分具體,使作者的觀點表達得更鮮明,說服力更強。
2.道理論證:作者引用的能證明論點的名人名言、為人們承認的理論,作者針對論點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觀點更鮮明,說服力更強。
答題思路:用什麼道理論證什麼論點,使作者的觀點表達得更鮮明,說服力更強,讓人信服。
3.比喻論證:能直接證明觀點的比喻句。
作用:說理更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答題思路:把什麼比喻成什麼進行論證,使論證生動形象,更容易讓讀者接受和理解。
4.對比論證: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或道理論證論點。對比的可以是兩個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對比的雙方要屬于同一範疇,在某些方面表現出相反或相對的性質。
作用:正确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給人印象深刻。
答題思路:從什麼和什麼兩個方面進行對比論證,使正确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麼觀點,讓讀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