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語言文字可謂是博大精深,無論是讀音或者含義,理解的角度不同,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如果稍有不慎,還會弄出許多笑話出來。我們先來看一則故事:從前,有一個父親叫兒子去市場買竹竿。兒子到了市場上,買了一些豬肝,又用多餘的錢偷偷買了兩隻熟的豬耳朵,準備自己享用。回到家裡,兒子把豬耳朵藏在口袋裡,把豬肝交給了父親。父親一見兒子聽錯了話,買錯了東西,肺都氣炸了,就向兒子喝問:“耳朵哪裡去了?”兒子聽了大吃一驚,他怎麼知道我買了豬耳朵?隻好把豬耳朵掏出來交給父親說:“耳朵在這裡。”
看完這個故事,相信不少人都會“呵呵”一笑。試問一句:這個兒子為什麼會鬧出這樣的笑話呢?我們來簡單整理一下整件事情的經過:父親讓兒子買竹竿,也許是父親發音不準,或者是兒子沒有聽清楚,把竹竿當做了豬肝。然後呢,兒子偷偷買了豬耳朵。回到家,父親很生氣,讓你買竹竿,你卻買了竹竿,就質問兒子,你長耳朵是幹嘛的?兒子卻誤以為父親是在追問豬耳朵的下落,結果誤打誤撞,命中了事實。
那麼,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遇到類似的經曆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産生歧義的原因有很多,像上面的例子中,就是因為口語表述不夠準确導緻的,而一旦寫在了紙上,就不會存在了。因此,在遇到這種由于口語表述模糊的時候,我們需要加以追問,确認一下對方需要傳遞的準确信息。此外,在聽到一句話的時候,我們需要在大腦中簡單思考一下,對方的話中究竟包含着哪些信息,是不是和自己想象的是一個意思。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再做出相應的判斷,就會把産生的歧義降低到最小程度。
對于漢字的這種歧義現象,許多老外紛紛表示,漢字太難學了。的确,漢字相比其他語言文字來說,難度相對較大。但是隻要我們能夠找準産生歧義的原因,就能從根本上尋求克服歧義的方法,更好地學習漢語言文字了。一般來說,歧義句主要由口語與書面語的差别造成的,書面語主要由多義詞造成的,還有語言組合造成的。組合的歧義中又有語法組合的歧義和語義組合的歧義。我們來看幾組示例:
第一種:組合層次不同造成歧義。如:這件事情,我處理不好。這裡可以理解為“我”能力有限,處理不好,換成别人可能就處理好了。也可以理解為“我”的身份特殊,不方便參與。第二種:結構關系不同造成歧義。如:進口冷凍食品。既可以理解為這個冷凍食品是從國外進口的,屬于偏正結構。也可以理解為從國外進口冷凍食品,屬于動賓結構。第三種:詞類不同造成歧義。比方說:飯菜不熱了。我們可以理解為飯菜已經涼了,沒有溫度了。也可以理解為飯菜可以吃了,不需要再加熱了。
當然,産生歧義還有多種原因,需要我們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加以體會和分析。這就需要我們在和别人對話時,多留一個心眼,摸透其中的含義,才能夠準确有效地做出合适的答複。對于漢字的歧義,您遇到過哪些尴尬事,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