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會伴随你一生嗎?知乎曾有個熱門話題:“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原生家庭會伴随你一生嗎?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原生家庭會伴随你一生嗎
知乎曾有個熱門話題: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下面有個高贊回答是:
好的原生家庭,可以讓人度過豐富美好的一生。
但原生家庭帶來的糟糕影響,也需要用一生去療愈。
我不否認父母的付出和愛,但是一碼歸一碼。
他們能給孩子營造天堂,也給能給孩子營造地獄。
不能更贊同了。
原生家庭的影響,往往會給一個人的未來,埋下至關重要的伏筆。
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的: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被原生家庭傷害,而不自知。
朋友蘇蘇最近很苦惱。
原因是結婚後,她和老公不打算要孩子,可蘇蘇媽媽聽到小兩口有這個打算,不樂意了。
她總是三天兩頭給蘇蘇打電話,逼着女兒改變想法,說辭無外乎是:
“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如果不生孩子,就一輩子對不起我!”
“我這都是為你好,你們沒孩子,長大會後悔的。”
“鄰居家的幾個大妹子都生孩子了,你再不生,讓我怎麼擡得起頭?!”
母親頑固的“催生”,讓蘇蘇幾乎崩潰。
一方面,她并不希望母親幹擾自己和丈夫的人生計劃;
另一方面,她又覺得自己很自私,母親辛辛苦苦養了自己那麼多年,自己卻連母親的一個願望都不願滿足。
蘇蘇的糾結,讓我想起了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一個比喻——“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子女”。
那些喜歡用道德綁架的方式,讓孩子順從自己意願的父母,就像化學毒素一樣,潛移默化地給孩子帶來傷害;
而成功被父母情感綁架的孩子,就是“中毒”了。
"中毒"的子女,會不自覺地陷入兩個極端:
第一種,是像蘇蘇一樣,因為父母的生氣,感到強烈的自責;
第二種,是為了反抗父母,大喊大叫,用言語攻擊他們。
雖然第二種情況,看上去和父母形同陌路,但實質上,孩子依然對父母的反應有強烈的情緒。
這樣的情緒,也使得父母能夠緊緊控制孩子的感受和行為,給他們再度施壓。
蘇珊·福沃德曾說:
“我們最關心、血緣最濃、交往最頻繁的人,往往對我們的殺傷力最大。”
生活中,很多父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
他們看似為孩子着想,卻嚴重幹涉了孩子對人生的自由選擇權。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很難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獨立人格的尊重,相反,還會因為父母的“軟暴力”,感到痛苦,甚至窒息。
《原生家庭》這本書裡,講了這樣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戈登在與妻子相處時,總是莫名其妙發脾氣,重則對妻子拳腳相加。
後來戈登咨詢了心理醫生,醫生發現,戈登的父親也喜歡用責打的方式,教育兒子。
雖然戈登心底并不認同父親,但他長大後,總會下意識地,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
第二個故事是,露易絲成年後,交了很多男朋友,卻無法全心全意地投入任何一段感情。
露易絲請求心理醫生幫助,醫生發現,露易絲的父親在她童年時,就抛妻棄女,遠走他鄉。
這樣的經曆,不僅給露易絲的童年留下陰影,也讓她長大後無法真正信任親密關系。
每當戀人和自己的感情越好,露易絲就越擔心自己被抛棄,這種恐懼感會讓她變得竭底斯裡,傷害到自己的戀人。
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過“負面人格”的概念,意思是我們所痛恨的性格特質,并不會消失,而是隐藏在陰影之中,與自我相伴相生。
一個人,如果從小就被錯誤對待,産生了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情緒,那麼ta長大後,這些負面情緒長成的“雜草”,也會入侵ta的生活,對人際關系産生負面的影響。
就像《重建自我》的作者弗蘭克·卡德勒說的:
“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大多來自家庭,并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可以說,孩子的言行舉止,就像一面鏡子,或多或少,都帶了父母的影子。
那麼,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否會決定孩子的一生呢?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曾對一些兒童展開過追蹤研究,結果發現: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并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很多出生于糟糕家庭的孩子,一樣可以擺脫陰影,創造屬于自己的光明未來。
就像心理學家薩提亞說的:
“不是每個創傷都是災難,除非你允許這個災難發生。”
那麼,怎樣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呢?
給大家3點建議:
1. 承認父母是不完美的
小時候,父母是兒女眼中的“重量級”角色,很多孩子都會認為,無論父母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
童年時期,有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
但如果長大後,依然延續了這樣的思維慣性,子女們很可能重蹈父母的覆轍,傷害自己或者其他人。
怎樣判斷父母的某些行為是否合理呢?
不妨先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希望用父母對待我的方式,去對待我的孩子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說明,父母的一些做法的确欠妥。
而你也應當下意識地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給身邊人帶來二次傷害。
2.學會自我界定
《原生家庭》這本書裡,提到了“自我界定”的概念。
它指的是,在尊重、孝敬父母的同時,兒女也應當平衡好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比如,撫養和孝敬父母,是兒女的責任;
但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去找單位、找對象、生孩子,則不在兒女的責任範圍内。
說到底,其實自我界定,就是學會判斷父母是否幹涉了你人生的課題。
如果父母的要求,不在兒女的責任範圍之内,那兒女完全不必因為做不到,感到愧疚和自責。
3. 學會獨立
社會上有一些人,總喜歡把自己失敗的理由,歸咎于父母。
可事實上,成年後,一個人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是自己的責任。
有擔當的人都懂得,隻有憑借自己的力量,才能從過往的泥淖中,抽身而出。
就像蕭伯納說的:
“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的人,是那些站起來尋找他們想要的處境的人,如果他們找不到,他們就去創造這種處境。”
隻有當一個人學會内生力量,他才能突破原生家庭帶來的阻礙,創造新的人生。
電影《風雨哈佛路》裡,女主角莉茲的家庭非常糟糕。
她母親吸毒,父親又是酒鬼,可莉茲卻憑借自強不息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
在畢業典禮上,莉茲談到父母,并沒有埋怨他們,而是說:
“就算他們在世人看來非常差勁,但我依然愛他們。”
“是父母教會了我面對未來。”
你看,即使出身寒微,但依然可以用内心的堅韌、愛和信念,刺破黑暗,破繭重生。
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家庭,每個父母身上,多少都會有一點瑕疵。
可優秀的人都明白:人生的底氣,不是靠父母給的,而是是靠自己給的。
與其抱怨,不如改變。
學會治愈自己,才能把過往的傷疤撫平;
懂得内生力量,才能讓自己活得光芒萬丈。
就像一句話說的:“原生家庭欠你的,一定要靠自己找回來。”
點個【在看】,願我們都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活出生命的精彩和快樂。
作者 | 竹西,愛讀書,愛生活。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