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周是漳州人,号石齋,明末大書法家、抗清名臣。而今漳州市漳浦縣城東郊有個石齋村,村民都是黃道周及宗族的後裔,所以村子便用黃道周的名号“石齋”命名。
村裡有個“黃道周紀念館”,館中有個用巨大花崗岩制成的神秘的天方盤,也叫天地盤。天方盤為黃道周當年在此講學時所建造,但是它的具體作用及使用方法卻無人能知!300年來,這個謎至今未解。
古之天文愛好者
今人說起黃道周,首先會想到他的風骨,在大明王朝最後的風雨飄搖中,他以一介書生堅持抗清,甯死不降。
據新版《辭海》人物詞條介紹:黃道周(1585年—1646年),明福建漳浦人,字幼平,曾在銅山(今東山)孤島石室中讀書,因号“石齋”。天啟進士。崇祯時任右中允,上疏指斥大臣楊嗣昌等,谪戍廣西。南明弘光帝任為禮部尚書。南京失守,與鄭芝龍等在福建擁立隆武帝。自請往江西征集軍隊,至婺源為清兵俘,後在南京被殺。
其次,會提到他是一名大書法家。在晚明書壇中,黃道周與王铎、倪元璐三位書法家形成了鼎足之勢,并稱“明末書壇三株樹”。黃道周的書法取法“二王”,并從鐘繇、蘇轼等書家中汲取養分,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特别是他的行書和草書,行筆轉折剛勁有力,體勢方整,書風雄健奔放。
“漳州建郡千年,黃道周是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中國書協會員、漳浦縣書協主席陳中華對記者說,黃道周的書法成就至今仍影響着金浦大地,全縣書法之風濃厚,省級書協會員近百名,中國書協會員近20名,2014年被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成為福建省第一個“中國書法之鄉”。
其實,除了書法成就和抗清風骨外,黃周道還是一名《易經》及天文、曆法學者。《漳浦縣志》記載:黃道周一生好學不倦,知識淵博,學貫古今,自經史子集,乃至天文、地理、曆算、聲律、詩賦、書法、繪畫無不精通,尤其對《易經》有精深的研究和極高的造詣。
黃道周傳世作品中神秘無解的,莫過于這個天方盤了。在石齋村的村口處,一座古樸的院子孤獨地矗立着,這便是黃道周曾經講學的地方——明誠堂,現為“黃道周紀念館”。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黃道周從東山移居漳浦,就在這裡講學、著書。
明誠堂為四合院式堂屋,共分三進。第二進的院子中央,有一個巨大的花崗岩建成的台子。“這就是天方盤,也叫天地盤或天方圖。”看管院子的工作人員指着台子說。
天方盤有盤無解
天方盤全部以花崗岩石闆砌成,分台階式兩層,下層為底座,高38厘米;上層是主體,高42厘米。盤面每邊刻有128格,全盤16384格。以盤面中心為圓心,刻畫大小不等的圓圈8個,形成方圓交錯的圖案。據估算,建造這個天方盤,用去了二三十噸花崗岩石闆。
“這個天方盤上有1萬多個方格子,現在沒有人知道這個方盤是做什麼用的,但估計是用來觀測天文地理的工具,可以算出月缺月圓,甚至刮風下雨等。”工作人員說,傳說黃道周曾著有一書,講解如何使用、演算天方盤,但書已失傳了。
天方盤始建于何年呢?可以從當地史志中找到線索。據了解,黃道周宦海幾次沉浮,于58歲時再次回到家鄉,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回到家鄉。
《漳浦縣志》記載: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八月,黃道周上疏因病請求歸休。回鄉後,他先在漳州城東的江東築邺山講舍講學,後回漳浦家中守墓。崇祯十六年(1643年),學生們集資,把原東臯書舍改建為明誠堂,明誠堂亦稱“講堂”。于是,他廣收學生,繼續講學,并在天井中築一座正方形石盤,上刻天文圖,用以觀察天象及講解《易經》、天文。
黃道周于天啟二年(1622年),在38歲時高中進士,在天啟、崇祯兩朝中,是朝中戍邊的主戰派之一,因敢言直谏多次遭貶罷。彼時,辭官回鄉的黃道周已58歲了。遙想當年,他身着青袍在明誠堂手持經書,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講學,通過講學,抒發滿腹抱負,院裡座無虛席。
《漳浦縣志》記載了當時盛況:“黃道周在這兩個講學處各舉行有千餘人參加的講學會,鐘磬莊穆,琴瑟和鳴,學生以次問難,即席歌詩,盛況空前。”
黃道周身在鄉野,心系大明。一年後,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京師,崇祯皇帝自盡于萬壽山。消息傳來,黃道周“追恨時事,瀝為詩章,泣血嚼舌,不能自禁”。四月,清兵入山海關。五月,清兵進入京師。從此,形勢急轉直下。
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組建南明流亡王朝,改元弘光,起用黃道周為吏部左侍郎。于是,59歲的黃道周離開家鄉,再次走向抗清征程,直至追随唐王朱聿鍵,最終被俘不降就義。臨刑前,黃道周扯下衣襟,咬破指頭,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終年61歲。數年後,他的遺體歸葬漳浦北山。
解悟由來待大賢
少了黃道周的明誠堂,沒了昔日的朗朗講學聲,最終走向沒落,唯天方盤仍遺存在院子中央,任由風吹雨淋。随着黃道周的死去,天方盤的奧秘也就無人能解了。數百年來,它吸引了許多文人學者前來探秘。
據清光緒版《漳浦縣志》記載,乾隆年間有位進士叫李國祚慕名而來,駐足盤前,凝眸苦思,自晨至午,流連忘返,不得其解,悻悻而去,留下《黃石齋講堂天文圖》詩一首,提道:“一石中央角四周,黃道赤道列門戶。橫如鴻蒙轉氣生,直似渾沌初陽吐……解悟由來待大賢,區區私智一何魯。徘徊無語視中天,朝來自卯将及午。臨歸恨不相一編,袖得乾坤置垣堵。”
此後300多年,雖說還是有許多好事者前來一探究竟,但無不被其高深的奧秘所阻擋。此奧秘幾百年來未能詳解,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不解之謎。
近些年,仍有許多專家學者繼續研究探索天方盤的奧秘,如北京大學哲學系翟奎風教授在《黃道周“天方圖”與“天方盤”考釋》中,就“天方圖”與“天方盤”數度關系作出初步考釋,但其在文中也認為:“尚沒有完全揭開天方圖與天方盤的内涵……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北京天文館伊世同教授生前也曾多次到漳浦明誠堂,對天地盤進行實地考察,後來他在《石齋天地盤考釋》論文中,認為天地盤是黃道周當年以易理曆數釋天解地的教學石案,是黃道周生前自學易理、自習易數和講學論道授徒時演算或釋圖的主要演示教具。
漳州市文史專家、漳州市文化局文物科原科長曾五嶽老先生曾撰文說,最淺顯、最簡單的解釋是,天地盤是由方圓格組成,圓圈代表“天”,方格代表“地”,“天圓地方”代表中國古代傳統的世界觀。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天方盤的創立,說明黃道周具有高度的抽象推理思維能力,他把蒼茫宇宙、滾滾紅塵變成了自然數字,把包羅萬象、陰陽流替變成了方圓圖案,把四維、三維空間變成二維天地。
也有學者說,天地盤是黃道周觀天象、測風雨和二十四節氣變化預兆的教具。衆說紛纭,迄今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