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水源來自漢江庫區?小本認為,引漢濟渭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都從漢江調水(遠期145億立方米),是因為隻有漢江在地理位置(長江以北)、海拔(實現自流)、流量(年均徑流量577億立方米,最高達1000億立方米)、水質(這一區域是傳統農業區)上都符合條件,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南水北調水源來自漢江庫區?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南水北調水源來自漢江庫區
小本認為,引漢濟渭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都從漢江調水(遠期145億立方米),是因為隻有漢江在地理位置(長江以北)、海拔(實現自流)、流量(年均徑流量577億立方米,最高達1000億立方米)、水質(這一區域是傳統農業區)上都符合條件。
尤其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漢江(丹江口水庫)調水,是因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是向北京輸送優質的生活用水(大部分一級,至少是地表水二級以上),是通過提高丹江口水位,一路自流到北京。為了确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資源必須是地表水二級以上,作為水源地的漢中、安康、商洛等地工業發展受到限制,不能有重污染産業,作了犧牲,全掉入“五線”城市;與此同時,還放棄了通過三峽大壩向丹江口水庫補水,因為三峽水庫水質達不到要求,隻能作為工農業用水,向丹江口水庫下遊補水滿足江漢平原的用水需求。
引漢濟渭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漢江流域而言,影響是深刻的:
一是引走的水不少,以後可能還會加碼,達145億立方米/年,壓力更大;
二是為了保證水質,丹江口水庫的集水區,不能發展有重污染的産業,上遊好幾個城市發展受制約;
三是漢江的航運受到重大影響,下遊的襄陽也後繼乏力;
四是江漢平原的工農業用水緊張,發展受困。
解決思路:
其一,将嘉陵江上遊(古漢水上遊)改道,或截流一半流向漢江上遊,給漢江“補血”。
其二,除了推進現有的引江濟漢工程,還應該考慮直接從三峽水庫引水到丹江口大壩下遊,解決江漢平原的工農業用水與航運需求。
其三,從三峽水庫引水,跨過丹江口水庫,重新建渠(專渠專用),引向淮河、黃河、海河流域,解決北方的工農業用水,減輕丹江口水庫的壓力。
其四,短期内,重點解決三峽水庫引水鄭州,助于黃河下遊的“束水沖沙”,逐漸消除“懸河”,這是重中之重,急之又急;後期才借力這一引水工程繼續北上。
其五,給予漢江流域政策性傾斜或直接财政補償,保證其發展少受影響。
一是需要直接的财政補償,就是“綠色”補償;
二是上頭給漢中政策傾斜作補償,可以将城市升格(如計劃單列市),也可以将陝南(漢中、安康、商洛)一體化發展,甚至是整個漢江流域(包括南陽、襄陽)一盤棋考慮(行政區域調整);
三是可以将央企中的無污染産業或低污染産業鍊(強制)遷入;
四是鼓勵漢中(陝南)人口輸出,給出優惠政策(就業内卷有限,隻能搞勞務輸出);
五是實現綠色漢中,生态漢中,旅遊漢中;
六是漢中、襄陽的交通硬件必須跟上。
小本認為,漢江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引漢濟渭做了犧牲,有了傷害,就應有補償,就應有政策性傾斜;如果補償到位,政策傾斜力度足夠,漢中與漢江流域還會是一條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