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樓心月,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童年的紙飛機,現在終于飛回我手裡……
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
随着稻香河流繼續奔跑,
微微笑小時候的夢我知道……”
周傑倫的《稻香》傳唱多年,依然經久不衰。在熟悉的旋律中,人們回憶起了曾經那段最美好的時光。
在那個沒有電腦沒有手機的年代,孩子們卻照樣玩得不亦樂乎,放風筝、過家家、跳皮筋……簡單的活動,因為有了夥伴們的參與,都變得趣味橫生。
而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也少不了孩童的身影。他們天真爛漫的姿态,為詩歌增添了幾分生動色彩。
那麼,古代的孩子們,都有着哪些樂趣呢?
春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日融融,正是遊戲玩樂的好時節。
剛剛經曆一個漫長的冬天,人們都紛紛走出家門,沐浴在春光中,踏青折柳,賞良辰美景,曲水流觞,會賓客摯友。
而孩子們,更是迫不及待地呼朋引伴,在田野間自在地奔跑。
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裡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稀疏的籬笆旁,蜿蜒的小路向遠方延伸。枝頭的花朵已經凋落,新生的嫩芽還未形成樹蔭。
菜花開滿田間,滿目金黃,循香而來的蝴蝶在花叢間流連忘返,卻不知早已被眼尖的孩子盯上了。
孩子蹑手蹑腳地靠近蝴蝶,撲了上去,受驚的黃蝶鑽入花叢,與菜花融為一體,再也找不到了。
孩子愣在原地,呆呆地撓了撓頭,嘴裡嘟囔着,“剛剛還在這兒呢,怎麼不見了?”
詩中動靜結合,寥寥數筆,一個天真活潑的孩童形象便躍然紙上。
這樣的時節,若是隻能坐在私塾裡念枯燥的詩文,未免有負春光。
村居
清·高鼎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
草長莺飛,岸邊垂柳在春風中搖曳着柔軟的腰肢,濃密的楊柳仿佛籠上了一層淡淡的輕煙。
傍晚散學,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跑出院子,将早已備好的紙鸢放上天空。
在那一牽一引中,放飛不僅是童真的快樂,更是對未來的美好希冀與夢想。
夏
炎炎夏日,成年人都倍感困乏,孩子們卻依舊精力旺盛,因為他們知道,大自然準備了無窮的奧秘,等待着他們去發掘、去探索。或成群結伴,或獨自一人的孩子,組成了一幅生動的夏日童趣圖鑒:
有捉柳花的:
閑居初夏午睡起
楊萬裡
梅子留酸軟牙齒,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有捕蟬的: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有學着大人種瓜的:
四時田園雜興
範成大
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有鬼鬼祟祟偷蓮蓬的: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迹,浮萍一道開。
還有大大方方剝蓮蓬的: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柳樹下,山林間,河塘邊,處處可見孩子們嬉戲玩鬧的身影。夏日灼熱的暑氣不曾打消他們的興緻,反而為他們增添了更多的樂趣。
那些在普通人眼中司空見慣的場景,在詩人的筆下,都變得妙趣橫生。
想來,詩人們或許都保有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在飽經風霜、看清生活真相後,仍然心懷善意,以敏銳的眼光觀察生活,細嗅薔薇,發現點滴的美好。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中的秋日,總是有下不完的西窗夜雨和落不盡的蕭蕭木葉,充滿了蕭瑟的氣息,讓人難免生出幾分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思。相比之下,孩子們卻一如既往地自在快活: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瑟瑟秋風挾裹着砭人肌骨的寒意拂過遊子的面頰,岸邊的梧桐樹葉飄落江面,如同漂泊無依的遊子一般随水漂流。
萬家燈火俱滅,隻有船上的漁火映着籬邊微弱的光線。想來,是有孩子趁着夜色在草叢中找尋蟋蟀。
每一個羁旅天涯的異鄉人,都曾有過深夜挑促織的童年時光。隻是,再次看到那盞似曾相識的燈籠時,才恍然驚覺,那段歲月,早已悄然而逝。
秋日的景色總是牽動着遊子的離愁别緒,但對于無憂無慮的孩子們來說,卻沒有那麼多的感傷情緒。多雨的季節,既然不能出門,索性在家裡讀書:
苦吟
楊萬裡
蟻無秋衣雁有裘,霜天謀食各自愁。
雁聲寒死叫不歇,蟻膝凍僵行複休。
先生苦吟日色晚,老鈴來催吃朝飯。
小兒誦書呼不來,案頭冷卻黃齑面。
誰說孩子就不能靜下心來讀書了?讀到專注處,忘記吃飯都是有可能的。
想來,這個稚氣未脫的孩子,也讀到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諄諄教誨,讀到了“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殷切叮囑。
冬
漫長的冬日總是與寒冷凄苦聯系在一起,慶幸的是,有紛紛揚揚漫天飛舞的雪花,為這個季節增添幾分詩意與情調。
舊時謝家的小兒女們,可以圍爐賞雪,吟詩作對,便有了經典的“未若柳絮因風起”;
至于尋常百姓家的孩子,也有自己獨特的樂趣,最令人向往的,莫過于雪地捕鳥了:
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将縛在棒上的繩子隻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鹁鸪,藍背……
——魯迅《故鄉》
沒有冗雜的詞句,簡單的幾個動詞組合在一起,便以白描的手法将孩子們在雪後捕鳥的場景描繪得惟妙惟肖。一靜一動中,傳遞着少年們自得其樂的盎然意趣。
不僅如此,對于稚氣未脫的孩子來說,連冰塊都充滿趣味:
稚子弄冰
楊萬裡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钲。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孩子清晨醒來,看到銅盆中晶瑩剔透的冰塊,計上心來,用彩線将冰塊穿起來當做钲來敲擊,發出玉磬穿林而過的高亢聲響,随後冰塊墜地,轉變為玉石崩裂的脆響。
作為童趣詩的集大成者,楊萬裡總能以其獨特的眼光,于細微處發掘兒童生活中那些不經意間的閃光點,并以巧妙的筆觸,将其化作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小詩,感染着在喧嚣中迷失自我的人們,從詩中尋回自我,回歸本心。
對于孩子們而言,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正印證了那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如今,童趣詩似乎已經成了孩子們的專屬,隻有在小學課本上,才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成年人,已經習慣于憂國憂民的情懷、兒女情長的感傷,卻很少有人去重溫那些最質樸、最簡單的童趣詩。
或許有的時候,我們不妨放慢腳步,回歸到最初的狀态,以孩童的眼光去審視世界,卸下心頭重負,長存赤子之心,在四季更叠中,尋覓屬于自己的至味清歡。
【作者簡介】樓心月,在“半床明月半床書”中探尋自我,發現世界,本文由“楚予微茫”原創發布,轉載請聯系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