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某城中村,有電動自行車停放在室内。
在海珠某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場所,仍有許多車輛尚未上牌。
天河某新小區設有電動自行車專門通道。
越秀某老小區并未配備充電設施,電動自行車随處停放。
廣州市各小區的充電樁保有情況如何?電動自行車充電和停放有沒有安全隐患?居民的安全意識是不是到位?南都·奧一實測研究院啟動了《電動自行車安全使用深調研》項目,調查團隊在6月-7月17日走訪了廣州市天河區、海珠區、白雲區、越秀區、荔灣區、番禺區、南沙區、黃埔區、花都區、從化區等10個區,深入到50個小區或城中村,接受采訪的居民500多位。
調查發現,在19個老舊小區(2000年以前建成)中,沒有充電設施的占比接近八成;在新小區(2000年以後建成)中,擁有充電設施的達到70%以上,而在城中村中,充電設施缺口較大,安全隐患最嚴重。
對居民的調查顯示,80%的受訪者認為“電動自行車入戶充電與停放”存在安全隐患,“覺得危險”。但有50%的居民卻因各種原因,不得不将其帶回家充電。與此同時,僅有30%的小區在電動自行車停放處配備消防設施,小區的消防宣傳與科普教育力度亟待提升。
01
充電設施
城中村充電設施供不應求,安全隐患較大
本次調查的50個樣本小區分為三組,分别是19個老舊小區、26個新小區、5個城中村。調查發現,老舊小區充電樁缺失最厲害,新小區則大部分配建了充電設施,而城中村的消防隐患最嚴重。
數據統計顯示,19個老舊小區中,有充電設施的僅有4個,沒有充電實施的多達15個,按比例來說,僅21.1%的舊小區有充電設施,沒有充電設施的接近80%。
在26個新小區中,19個配有電動車充電設施,沒有充電設施的有7個,按比例來說,有充電設施的占73.1%,沒有充電設施的占26.9%。
而在5個城中村樣本中,有3個城中村建設了充電設施,2個城中村并未配備。不同類型的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樁建設差異為何如此之大?調查小組進行了采訪和分析。
這首先與小區規劃的時間和所處的區域位置有關。拿最缺充電設施的舊小區來說,由于建造時間早,彼時電動自行車普及率并不高,小區在規劃建設時并未将電動自行車充電及停放用地考慮在内。舊小區普遍樓宇密集,道路狹窄,空間較小,很多小區不具備配建充電設施的場地條件。
正是因為曆史遺留問題和場地條件所限,老舊小區新建充電設施也是困難重重。以1995年建設完成的天河東路200-202号小區為例,該小區居民告訴記者,小區有電動車的居民對配建充電樁的呼聲較高,為了配建充電樁曾在業主群讨論。“但是因為場地及産權問題,發生利益糾紛,最終不了了之。”
還有業内人士指出,老舊小區多位于廣州中心城區,然而在老城區,電動自行車的身份一直是比較尴尬的,“禁電”的聲音一直存在,去年有關部門還發布過禁電的征求意見稿。在電動自行車身份尴尬的背景下,老舊小區配建電動自行車充電樁也受到影響。
而建設時間較晚的新小區情況則完全不同,新小區多遠離市中心,不少小區面積大、空間充足,在規劃和建設時,預留了充電設施的場地。記者調查發現,很多新小區離地鐵口等公共交通站點較遠,居民為解決出行的“最後一公裡”問題,更傾向于使用電動自行車。這種客觀需要也促進新小區充電設施建設的完善。
例如2014年收樓的天健上城就配備有電動自行車的固定地下停車庫,設有2處充電站點,共約30個充電設施。天健上城的多位居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亦表示,樂于使用小區内的充電設施,認為“充電方便,收費合理”,并較少存在帶電池回家充電的情況。
城中村的情況又有不同,“充電設施供不應求、安全隐患較大”是城中村的共同點。調查小組走訪發現,3個配備了充電設施的城中村,居民均反映“電動自行車太多,充電樁無法滿足需求”,且走訪的5個城中村中有4個并未發現有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區域,占道亂停現象較為普遍。越秀區寺右村的一個保安表示,村裡的電動自行車有幾千台,但充電站點隻有兩個,隻能滿足兩三百人充電。
部分城中村充電存在收費較貴的情況。番禺區大山村居民告訴記者,“充電樁收費有點高,我們比較少用,很多人還是習慣拉線或者将電池帶上樓充電。”在5個城中村樣本中,寺右村、天河村、裕豐圍村與大山村存在明顯的入戶充電情況,而天河村、裕豐圍村和大山村存在飛線充電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因城中村巷道狹窄,車輛停放不規範,存在較大安全隐患。
02
消防管理
僅30%小區在電動車停放處配有消防設施
調查中,記者發現,不少居民消防安全意識很強。“這裡騎電動自行車的人很多,但是能使用規範的就很少。我入住這個小區不到一年時間,就遇見過電動自行車起火事故。”家住白雲區某小區的黃女士(化名)對電動自行車安全問題表示擔憂。
黃女士并不是孤例,記者走訪50個小區、采訪收集500餘居民意見後,發現高達80%的居民認為自己所在小區存在電動自行車安全隐患,“覺得危險”。另外,有50%的居民表示目前仍采用“将電池帶回家”的方式進行充電。主要由于小區内“沒有充電設施”或“充電設施數量少,無法滿足需求”、“收費貴”等原因。
要消除安全隐患,小區消防管理必不可少。但在記者走訪過程中,卻發現50個小區僅有30%的小區在電動自行車停放區域配備相應的消防設施。其中,5個城中村僅2個配備了消防設施,占比40%;26個新小區中僅9個配備,占比34.6%;19個舊小區中則僅有4個配備,占比21%。
與此同時,僅有52%的小區在電動自行車停放處張貼了消防安全宣傳标語或貼士。具體來看,5個城中村有3個張貼了警示标語,占比60%;26個新小區中張貼警示标語的有19個,占比73.1%;19個舊小區則僅有5個張貼,占比26.3%。而小區物業對電動自行車的管理,目前仍處于較松散階段。記者在對50個小區的走訪調查中發現,僅48%的小區物業落實了電動自行車消防管理規定,如禁止居民亂停亂放、禁止電動自行車進電梯等。
而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也存在監管“盲區”。有物業管理人員表示:“我們在這方面的監控也存在一定困難。有業主把電動自行車電池拆下來拎回家充電,或是裝進袋子與盒子裡。這種情況下,哪怕是安裝了智能設備的電梯也難以識别。”
03
使用人群
上班族占大多數,接送孩子、周邊購物居多
哪些人在使用電動自行車?調查小組在走訪50個小區、采訪了500餘居民後發現,大家使用電動自行車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代步工具”“接送孩子”“周邊購物”“工作需要”等幾個方面。
例如,在此次受訪居民中,家庭主婦選擇電動自行車基本是用于買菜、接送孩子上學;上班族用于“接駁公交、地鐵”;中老年群體則是作為日常出行的代步工具。此外,房屋中介和外賣小哥使用電動自行車是出于職業需求。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了不少中學生等年輕群體,他們使用電動自行車的目的主要是假期短途出行。總體來看,以上群體使用電動自行車的活動範圍是從家附近的方圓2公裡至30公裡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高檔小區也不乏電動自行車的使用人群。比如海珠區保利天悅小區,使用電動自行車出行除部分業主外,還有很多從事家政行業的人士。一位保姆阿姨表示:“電動自行車是業主家的,方便我們在周邊活動,這樣出行也比較綠色環保。”
2021年11月,廣州市正式啟動對電動自行車的登記管理,并規定2022年10月後未登記上牌的将進行處罰。但在走訪時記者發現,盡管電動自行車數量較多,上牌的比例卻較低。據記者粗略估算,在50個小區的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區,僅有6個小區上牌電動自行車比例超過70%。有22個小區電動自行車上牌率低于40%。而導緻居民未上牌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上牌時間與上班沖突”“上牌程序較為繁瑣”兩大方面。家住白雲區富力桃園的陳先生告訴記者:“我兩次跑到郵局上牌點,都被告知要手機預約才可現場辦理。但是我手機預約很多次了,一直沒成功。現場工作人員也沒有提供額外幫助,所以一直沒有上牌。”
而接受采訪的居民中,有約20%的居民表示目前小區内的充電設施無法滿足需求,希望增加更多充電設施。約28%的居民對自己所在小區的充電設施感到滿意。記者提取了“居民對充電設施建設的意見”進行詞頻分析,結果發現,“規範管理”“管理不到位”、希望充電價格更“便宜”比例較高。
海珠區琶洲新村居民向記者反映,“充電設備存在‘偷電’情況,比如充電3小時但實際并沒有充滿應有電量。希望可以改善。”有外賣小哥告訴記者:“小區提供的充電櫃不太實用,比較麻煩,一天需要來回跑,換好幾次電池。”
04
充電市場
市場野蠻生長,缺少統一行業标準
在本次調研中,調查團隊發現廣州市場上充電設施的品牌呈現多元化趨勢,有的充電設施主打“智能牌”,在電動自行車充電的同時,還可以自動檢測電池的安全隐患;有的則比較原始,甚至扯一條電線、安裝幾個插座,就開始充電收費了;有的主打充電樁,有的叫賣換電櫃。
從參與的市場主體看,也是非常分散,據不完全統計,在廣州市場上開展充電業務的公司有十幾家,涵蓋小豬胖胖、小哈換電、如意快充、雲酷智能等多個品牌,既有廣深佛等本土企業,也有外省來的過江龍,既有比較老牌的充電企業,也有新生的科技新銳,整個市場呈現群雄并起、野蠻生長的階段。
據了解,這些企業的充電設施技術标準、規格各不相同,收費标準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按次收費,有的按小時收費,有的直接月保。整個行業缺乏統一規範性标準,線下建設、運維等工作成熟度有待提升。
A09-13版
監制:劉麗君
策劃:謝江濤 左志紅 高春明
統籌:管玉慧
采寫/攝影:張潔瑩 盧若情 管玉慧 馮潇慧 林少娟 姜丹 高春明 林思思
周曉媛 譚涵潇
實習生:胡銘恩
測試團隊:奧一實測研究院調查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