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滿樓
1868年,由于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在西方列強的逼迫下步步退讓,最終激起了原本就對其不滿的武士們的極大憤怒。
之後,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反對幕府統治的日本武士們在薩摩等藩的帶領下,向幕府發起了進攻。
就在這年的1月,雙方在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展開激戰,結果倒幕派大勝,幕府軍潰不成軍。
大敗之餘,正在大坂指揮作戰的德川慶喜也像洩了氣的皮球,一下就喪失了戰鬥意志。
僅過了一天,德川慶喜即抛下素有“金城湯池”之稱的大阪和軍隊,同老中闆倉勝靜、會津藩主松平容保、桑名藩主松平定敬等乘旗艦“開陽”号逃回江戶。
主帥既逃,大坂城中的殘餘幕府軍也随即哄然而散。
京畿之戰勝利後,倒幕派一不做二不休,随即發布“征讨慶喜令”,宣布撤掉德川慶喜的一切職務,沒收其領地為朝廷領地,同時剝奪會津、桑名等佐幕派的領地和官職。
為獲得歐美各國的承認,明治政府又派使者向各國公使面交國書,其主要申明:從今以後,天皇親裁内外政事,過去“大君”(将軍)締結的條約,現以天皇的名義繼承。
對此,各國在保持表面中立的同時,分别支持薩、長藩與幕府的英、法兩國卻在暗中角力(目的是出售軍火和尋求在日本的影響力)。
3月後,倒幕派組建了号稱5萬兵馬的東征軍,栖川宮熾仁親王被任命為東征大總督,西鄉隆盛等人為參謀。
出征前,天皇親自授予錦旗、節刀,祝東征軍旗開得勝,凱旋而歸。
之後,東征軍果然進展神速,“佐幕雙璧”之一的桑名藩不戰而降,德川氏發祥地駿河也很快落入倒幕軍之手。
4月底,東征軍陸續包圍江戶。
在此情勢下,幕府内部也分裂為主戰、主和兩派,在幕府重臣勝海舟的力勸之下,德川慶喜最終決定開城納降,東征軍兵不血刃,和平接收江戶。
至此,倒幕戰争大局已定,延續265年的德川幕府就此覆亡(清廷統治時間為268年,極接近)。
至于末代将軍德川慶喜,則前往水戶、靜岡幽居,仍給領地 70萬石(後改封德川家達)。
經此失敗,德川慶喜不再過問政治,最後于1913年以77歲高齡去世(也是德川幕府中壽命最長的将軍)。
幕府統治覆亡後,日本的内戰并未結束。
江戶開城時,原幕府步兵奉行大鳥圭介率兩千精兵逃往另一佐幕強藩會津藩,而其藩主松平容保也不甘心失敗,他逃回領地後整軍備武,改革兵制,準備和倒幕軍決一死戰。
這時,東北諸藩如陸奧、出羽、越後藩等不希望卷入戰火,也不想接受新政府,後來幹脆成立了“反薩同盟”,宣布要“清君側”并掃除“僞官軍”。
德川慶喜
由此,倒幕軍繼續進軍東北,一路上勢如破竹,最後連最頑固的松平容保也不得不開城投降。
東北戰争正在緊張進行之時,原幕府海軍總裁榎本武揚、幕府老中闆倉勝靜等幕府遺臣率“開陽”等八艘殘餘軍艦及仙台藩兵4000餘人從品川灣逃脫,駛向蝦夷(北海道)宣布獨立,倒幕軍直至1869年6月才将其殘餘勢力一一掃除。
從起兵到最後勝利,倒幕戰争共曆時一年半,由于1868年為戊辰年,這次的戰争在日本史上也被稱為“戊辰戰争”。
通過這場内戰,倒幕派最終消滅了持續近700年的“幕藩體制”,這為日本的實質性統一及走向近代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後,論功行賞,近水樓台先得月,薩摩藩、長州藩出身的武士們掌握了明治政府的實權,這些野心勃勃的“尊攘派志士”們,又将把日本帶向何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