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位于浙江海甯市宏欣農業生物科技公司的大棚裡卻陰涼潮濕,水霧中,幾萬個“菌菇棒棒”整整齊齊地擺放在水槽上,每個壁袋上挂着個“奶黃包包”。“這是桑黃,是一種具有抗腫瘤效果的藥用真菌,今年這批菌棒的出菌率可達80%以上。”公司負責人姚生良興奮地說。
2019年起,上海市農科院與海甯市宏欣農業生物科技公司結緣,将最新培育出的“滬桑2号”菌種送到姚生良手上,這讓他的桑黃生産上了一個台階。今年,他的80多個溫室大棚、5個食用菌智能庫房裡培育了約70萬袋“滬桑2号”桑黃菌棒,産值可達數千萬元。
“森林黃金”桑黃的藥用價值被發現
桑黃是大型珍稀真菌,作為傳統中藥在中國已有約兩千年的曆史記載,因其生長在桑屬植物上,且子實體呈黃褐色而得名。
早在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記載:“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五木耳,益氣不饑,輕身強志,生出谷”。
《中藥大辭典》記載,可治血崩、血淋、帶下、閉經等婦科疾病。民間中醫使用桑黃提高肝機能、治療肝硬化很有效。
近代桑黃的研究起始于日本,長崎女島的居民因食用島上盛産的桑黃,患癌者較少,1968年日本學者研究發表了桑黃有卓越抗癌功效的文章。在後續的研究中,桑黃還被發現有抗腫瘤、調節免疫、抗肝纖維化、降血糖、抗氧化、抗炎等功能。因其突出的藥用價值被稱為“森林黃金”。
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曾進入中國大量收購野生桑黃,緻野生桑黃瀕臨絕迹。1998年,安徽大别山出現人工培育仿野生桑黃。近年來,中國桑黃種植規模以每年10倍的速度在發展,段木仿野生桑黃種植區主要集中在吉林省與安徽省,袋料培植桑黃主要集中在浙江省與江蘇省。
先進選育技術篩選出本土高品質桑黃
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使桑黃對優良種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上海市農科院研究員楊焱告訴記者,2006年上海市農科院開始做桑黃新品種選育,他們發現桑黃菌種非常容易退化,而想要獲得高藥用價值的桑黃,就需要選育高活性成分含量的桑黃品種。
楊焱團隊采用常壓室溫等離子體(ARTP)物理誘變選育技術,選育獲得總黃酮含量高、抗逆特強,生物學特性明顯優于出發菌株的優良品種。他們将這一品種命名為“滬桑2号”,并于2020年通過上海市新品種認定。
得知上海市農科院培育出了桑黃新品種,與上海農科院簽有戰略合作協議的浙江海甯宏欣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迅速引進這一優良品種,“滬桑2号”很快走進了浙江海甯宏欣生物,在農科院的科技專家指導下,宏欣生物桑黃種植基地污染率降低到5%以下,出菌率提高到80%以上,每個菌棒的桑黃産量可達40克以上,比以往增長100%。
“藥食同源”促桑黃走進千家萬戶
桑黃的“知名度”雖不及靈芝、猴頭菇、竹荪等“藥食同源”的菌類,但因其顯著的功效,日益受到研究者及企業家的關注。
近年來,桑黃陸續被批準進入各省市中藥飲片炮制規範,這意味着可在當地做為中藥飲片進入市場,市農科院還在與相關機構合作深入研究桑黃抑制不同類型腫瘤的功效及緩解癌症患者晚期疼痛的作用,相信這些都将極大促進桑黃産業發展。
上海市農科院院長蔡友銘表示,當前,歐美、日韓等國家的健康産業正快速發展,美國保健食品年銷售額約80億美元,日本年銷售額約35億美元,而我國從古代神農百草古籍開始,藥食同源的理念就深入人心。“藥食同源”農業的創新發展,桑黃是一個典型案例。
除了桑黃栽培技術專利、品種選育專利、桑黃黃酮規模化制備技術和固體發酵幾項專利,市農科院食用菌所還開發了桑黃超微粉、桑黃蟲草養生茶、桑黃精華膠囊等産品,為未來桑黃精深加工和産業發展積蓄力量。
作者:沈湫莎
圖片:沈湫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