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生鮮快遞送貨上門了,拆開保溫泡沫箱,取出裡面的生鮮,再随手将盒裡的冰袋拿出來。這個場景在現在生活裡非常常見了。冷鍊物流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人通過網上購買生鮮。産品到手還很新鮮,離不開生鮮冰袋的降溫保冷作用。可是冰袋越攢越多,怎麼處理也成了難題。有人不小心弄破了冰袋,發現裡面是黏糊糊的膠狀體,擔心會不會對人體有害,随便扔了會不會污染環境?觀海新聞記者帶着這些問題采訪了相關行業專家,請他們一一解答。
起因
網絡熱議“冰袋如何處理”
冰袋成為熱議,源自央視财經在微博發的話題,随着生鮮快遞增多,家裡多餘的冰袋無處安置,無法統一回收,不敢随便亂扔,如何處理?這一話題登上熱搜榜,截至目前,閱讀數已經超過2.1億。留言區的網友們都驚訝表示“裡面不是水嗎?”“從沒仔細看過其中的成分”。果殼網科普大V“松鼠雲無心”也參與了話題讨論,“這确實是個大問題,每次收到冰袋,我也是覺得扔了可惜,留下又用不了那麼多。”
中國新聞周刊也就“應該如何處理冰袋”發起了投票,目前共有4.8萬人參加,其中“以為是水,直接扔了”與“凍冰箱裡反複利用”的獲票最高,而且票數差不多。
困惑
黏糊糊的東西不敢亂扔
“我家現在少說也有20個冰袋,占地方,一時半會也用不上。”說起這個話題,家住黃島區的李岚很是無奈。女兒喜歡網購,以前就是買點日用品、零食,現在連生鮮果蔬都在網上買了:牛羊肉、熱帶水果、大閘蟹。東西還算物美價廉,到手也很新鮮,就是這冰袋讓人犯愁。一開始李岚将冰袋洗幹淨後,放入冰箱冷凍,回頭寄生鮮的話可以用上。但漸漸居然攢了一抽屜,用的機會少。再來新的快遞,李岚對着冰袋直打怵,不敢随便扔,放在冰箱還占地方。
家住市北的吳昊天對冰袋的成分也很是疑惑,有次他将化凍了的冰袋放在廚房水槽邊,不小心被剪刀劃破,流出的不是水,而是一種黏糊糊的膠狀體,這讓他很擔心,怕是什麼有害的化學物質,最後隻能将膠狀體直接扔垃圾袋。“這玩意要是運輸過程中不小心破損,會不會污染生鮮食品呢?”吳昊天很擔心。
解釋
制冷劑可以增強保冷效果
青島豪傑麗特貿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做冰袋生産20年的企業,營銷總監董潔告訴觀海新聞記者,現在市面上的冰袋一般有注水和制冷劑兩種,注水就是注入自來水,冷凍後使用,制冷劑用的是高分子聚合物,比如他們公司的冰袋用的是聚丙烯酸鈉和水這兩種物質,聚丙烯酸鈉吸水以後冷凍,可以提高冰袋的蓄冷量,延長融化時間,用于生鮮食品非常合适。除此以外,羧甲基纖維素鈉也是常見的冰袋原材料。
董潔介紹,他們的冰袋外包裝一面用的是可降解的PE塑料,另一面用的是棉質無紡布,這樣可以提高韌性,釋放冷氣,保冷效果好,同時也比較環保。但有的小廠商為了節約成本,會用普通塑料袋或是尼龍材質,從環保角度來說不太友好。
解讀
無毒安全可以重複使用
青島科技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于躍芹分析,聚丙烯酸鈉和羧甲基纖維素屬于保水劑,它們都是親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呈現膠水一樣的狀态,所以很多人覺得“黏糊糊”的,無毒性,和食品接觸比較安全,不用太擔心。不考慮冰袋外包裝,這兩種成分就算是暴露在環境中的話,也仍然可降解,對環境影響不大。
青島市垃圾分類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也介紹,冰袋中的物質多數是食品級原料,可以多次重複使用,但因社會上還沒有專門回收冰袋的企業,因此,家庭購物過程中産生的冰袋可以作為普通生活垃圾投放到其他垃圾桶内,最後進入焚燒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如果是快遞行業或經營單位産生的較大量的冰袋,則建議聯系和咨詢生産廠家,按照工業廢棄物的要求進行處置。
市場
從碎冰水冰到冰袋進化史
近年來,生鮮冷鍊的快速發展,帶火了網購生鮮業務,随之而來的是對冰袋的需求飛速增加。“我們一開始隻供應大型食品企業,比如麥當勞這一類的,他們有大量運輸食品原材料的需要。”董潔說,随着生鮮企業的發展,它們的冰袋訂單也不斷增多。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家更願意網購生鮮,發貨量驟增,用冰量比起去年幾乎是翻番,其中生鮮商家的占比提高了很多。
十年前,青島人買點海鮮帶到外地,盒子裡放的多是碎冰,化得快,還容易漏水,滴得到處瀝瀝啦啦。現在不管是網上賣家、商販,都會準備好冰袋,幹淨方便。金華路附近的順豐站點快遞員告訴觀海新聞記者,中秋前是生鮮寄送的高峰,一個站點能發七八十個生鮮快遞,一個快遞用3—4個冰袋,算下來一天能消耗300來個冰袋,
青島本地海鮮配送品牌漁鮮生的負責人俞航從業3年,他開始接觸生鮮配送時,碎冰就已經不見蹤影,全部用冰袋了。“碎冰多是淡水,化了以後影響海鮮品質,而且航空運輸也不允許用碎冰。”俞航說,冰袋批發按照大小、品種從0.2—1元一個不等,注水冰袋最便宜,但需要自己灌水冷凍,制冷劑冰袋0.8—1元不等,但不需要灌水,保冷時間久,而且重量輕。“冰袋本身成本不高,主要是算在快遞重量裡,花費就高了。”為了降低成本,他們多選用輕薄的制冷劑冰袋,20斤的生鮮快遞,放上三四塊500克的冰袋就足夠了。
說起冰袋的回收問題,董潔和俞航都表示,目前沒有辦法做到統一回收。不論是運輸費用,還是成本來說,花費都超過生産新的了。“但如果真的有機構統一回收,我覺得從環保角度來說,也是一件好事。”董潔說道。(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高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