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史中,“前四史(史記、漢書、三國志、後漢書)”的評價最高。然而“前四史”都有各自的遺憾,比如《史記》偏于孤憤,《漢書》相對保守,《三國志》過于簡略。《後漢書》的遺憾則是“不全”,可以說《後漢書》算是一部沒有真正寫完的史書。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後漢書》的作者範晔是南北朝時期的劉宋之臣,出身于中等士族門閥順陽範氏。範晔的曾祖父範汪、伯父範弘之、祖父範甯、父親範泰都是東晉和劉宋的重臣,最小的官位也是太守。範晔從小博覽群書,年輕時就以才華橫溢著稱。按理來說,範晔的仕途應該是順利的。
不過範晔的性格是恃才傲物,導緻他得罪了不少人。雖然當時的皇帝、宋文帝劉義隆和執政的彭城王劉義康對範晔也算是重用,但範晔的仕途還是磕磕絆絆。元嘉十七年(440年),範晔出任左衛将軍、太子詹事,他的仕途看起來馬上要逆襲了。然而範晔的死期卻快到了。
劉義隆登基後将很多朝政都交給了弟弟劉義康處理,這讓劉義康在很長的時間裡成了劉宋的“常務副皇帝”。可随着劉義康權勢的增大,劉義隆對弟弟的态度從信任逐漸變成了猜忌。元嘉十七年(440年),劉義隆殺死和流放了劉義康的大批親信,将劉義康外任為江州刺史。
劉義康被貶後,員外散騎侍郎孔熙先(孔子後代)因為劉義康對其父有恩而對劉義隆非常不滿。再加上孔熙先一直都郁郁不得志,他就計劃廢除劉義隆,擁立劉義康為皇帝。于是孔熙先暗中聯絡拉攏劉宋各級官員,尤其是曾經是劉義隆屬下、此時又是控制禁軍的近衛之臣。
範晔曾經在劉義康的東府任職多年,當時又是控制部分禁軍兵權的近衛之臣,自然成為了孔熙先的主要拉攏目标。範晔本來就對劉義康的遭遇感到不滿并且覺得懷才不遇,而孔熙先拉攏範晔的手段又很巧妙。于是範晔做出了此生中最錯誤的決定——加入孔熙先的謀反集團。
經過一番謀劃,孔熙先、範晔等人決定在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九月發動政變,廢除劉義隆。沒想到的是,謀反的成員們在時間上沒有協調好,政變被迫推遲。參與謀反的徐湛之立刻向劉義隆自首,舉報了孔熙先、範晔等人。結果範晔在當年十二月被劉義隆處死并滅族。
範晔被處死的時候,他剛剛完成《後漢書》的本紀和列傳,正在編寫“十志”。正因為範晔參與謀反失敗,所以《後漢書》的“十志”永遠無法完成了。正因如此,《後漢書》是沒有真正寫完的史書,我們今天看到的《後漢書》的“志”來自于西晉史學家司馬彪的《續漢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