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刀山下火海”,這句諺語,你聽肯定聽過。氮素,你見過麼。其實啊,“上刀山下火海”還是湛江年例習俗的絕技活呢。
“下火海”是雷州半島流傳已久的一種集祭神祈福及娛樂于一體的民間活動。它源于先民對火的敬畏與對祖先的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種祭神祛邪求安康習俗。驚險神秘、場面壯觀、參與人數多是其顯著特征。
“下火海”有個古老的傳說。在宋乾興元年(1022年),當朝宰相寇準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有一天,一顆隕石從天而降,堕落到雷城南日池,百姓看到這塊石頭十分害怕,認為是上天要降災了。而寇準向百姓解釋道,隕星落地是自然現象。
這項年例習俗,主要流布于雷州市城區、附城、白沙、南興、北和等鎮。其中以雷州市白沙鎮國實村沖火海習俗活動最具有特色。2009年被湛江市列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今年正月十四,國實村如期舉行了“下火海”活動,夜晚堆起熊熊火堆,鑼鼓喧天,高喊不斷,吸引了無數的觀衆前來圍觀。
整個下火海有7大程序:一是請神,二是點火,三是巡火,四是試火,五是叼犁頭,第六就是過火海。
村民們先七手八腳的把幾噸木柴壘成中空的錐形,中間是易引火的細長竹篾片。頭紮布帶的巫師手拿火把,口中念念有詞,比比劃劃一陣後再去點着了這個“大篝火”。請神和點火算是完成了。請神和點火完成後就讓篝火繼續燃燒,直到燒成一堆發紅的火炭。
火堆旁邊,幾十位身穿印有“排火隊”字樣的黃色運動衣的少年激烈地敲鑼,不時振臂呐喊。這是第三個程序,巡火。
一陣敲鑼打鼓後,“下火海”正式開始。第一輪先試探性,多數人隻是一跨而過,基本沒沾到炭火,個别膽大的,偶爾蹭一下火堆,撩起些許火星。
試火後有個環節十分有看頭,那就是咬犁頭。道士從火炭中刨出燒得紅軟并冒着白煙的鐵犁頭,用牙齒咬着犁頭,繞場而行,讓人歎為觀止。
咬犁頭完成後,又經過了幾番試探,排火隊就開始來回高速奔跑,高聲呐喊,然後猛地一腳把火紅的木炭踢得四處飛濺,幾十人人輪番闖進火海,硬是把一座火炭“富士山”踢成了火炭“平原”,直至将火堆踩平、踩散。
火海過完了,就剩下最後一道程序取火。每戶家長都會來火場鏟“火種”,把“火種”帶回家裡點燈或倒入自家狗豬圈、後院或塘邊。據說,這些炭灰可讓五谷豐登、老小平安、富裕興旺。
下火海玩的就是心跳。旁人看得緊張,參與者卻是樂在其中。下火海宣揚了一種為完成使命不畏艱險克服種種困難的精神。也就是萬死不辭。随着時光流逝,我們保留下來的民風民俗會逐漸減少了,唯有精神能常駐人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