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面三刀】
“兩面三刀”這個詞語,現在已經引申成為絕大多數人痛恨的一個貶義詞。其實這是古代建築中的一個建築術語,是瓦工技術水平高低的一個标準。
兩面三刀的原意,是指瓦工砌牆的基本功和基本動作。其中,兩面是指磚的兩個粘接面,一般是指下面和一個頂面或側面;三刀就是指砌一塊磚時,瓦工從灰泥桶中挖一點泥漿後,分三次批上磚的粘結面,即正面粘接的一條灰埂子和頂面或側面粘接的一條灰埂子。
技術水平高的瓦工師傅,砌出的磚牆平整美觀。而技術較差的師傅,不是兩個粘接面選的不好,就是瓦刀上挖的灰泥量有多有少,批灰泥埂子時,不是三刀定案,而是要四刀甚至五刀才能定案。
古代對學徒瓦工的培養,也是從兩面三刀開始的。上牆操作時,師傅故意将徒弟夾在技術較好的師傅中間,在同一道牆上砌築,目的是要逼迫他注意質量,加快速度,徒弟在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背痛的同時,在技術水平上也上了一個新境界。
二、【勾心鬥角】
原指宮室建築結構的交錯和精巧,是個褒義詞。
“勾”同“鈎”,是鈎連、鈎住,指屋頂建築構件之間相互牽引;“心”是建築的中心;“鬥”是碰撞、接觸;“角”是指房屋的檐角。 包括杜牧《阿房宮賦》在内,古人常用“鈎心鬥角”來形容宮室建築縱橫交錯、榫榫相咬、互為關聯又相互制約的建築之美,其實此類建築體現的正是陰陽互補、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的中華傳統文化。 後來我們用它來形容用盡心機、明争暗鬥、互相排擠傾軋的權利之争。
三、【來龍去脈】
實際“來龍去脈”最早與古代的風水學有關,今常比喻人、物的來曆或事情的前因後果。
古代風水學家講究山川形勢,他們通常把山稱為“龍”,觀察山脈的走向、起伏,尋找聚氣之勢;他們也喻河流為“龍”,追尋水的源頭和流向,由此産生出“來龍去脈”之說。後來這一成語逐漸引用到其他方面。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認識到,人的命運與大地相關。土地豐美富饒,人們生活繁榮興旺;土地貧瘠或生态平衡被破壞時,人們就會遭災受難。古人也認識到居住地與自然條件的關系,如将住房建在河流的北邊,山坡的南邊,住宅可以接納更多的陽光,躲避凜冽的寒風;既可以避免洪水的侵襲,又可引水澆灌田地。如左右再有山丘圍護,易守難攻,環境則更理想。
然而,好環境不是随處可尋的,當不能取得理想的環境時,便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從心理上獲得某種補償,逐步把對各種地形的觀察同神秘迹象、征兆聯系起來,就形成了風水學。
補充:
大相徑庭,《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裡作如是解:“《莊子・逍遙遊》:‘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原指從門外小路到門内庭院還有一段距離(徑:門外的小路;庭:門内廳堂前的院子)。後用來‘大相徑庭’形容彼此相差很遠,很不一緻。”原來,“徑”本指門前小路,而“庭”則指院子,古代建築房屋時,“徑”與“庭”之間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且往往有門與照壁相隔,所以,後來說起“徑”與“庭”,就具有了相差很遠之意。還有一說:“徑”狹長,“庭”方正寬敞,其形态相差很大,故也可說成矛盾很大或相差很遠。杜甫《客至》詩雲:“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門”及門前“花徑”一并寫入。隻是尚未觸及“庭”,不要緊,且看下個成語。
門庭若市,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谏》一文:“令初下,群臣進谏,門庭若市。”用以形容進谏的人多。門前和院子裡像集市一樣熱鬧,人夠擁擠繁多的!這裡就寫到了“門”與“庭”。
又如成語“分庭抗禮”,也涉及到“庭”,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古代賓主相見,站在庭院的兩邊相對行禮,表平等相待。需要說明的是客人一般面東而西站,而主人一般是面西而東站,相互行禮。這就交代了院子裡的東西方向的禮節尊謙情況。
升堂入室,也作登堂入室。“古代宮室,前為堂,後為室。”《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解釋:“升堂入室,比喻學識和技能逐步提高,達到很高的境界。《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子路學業有成,但還沒有達到最高境界。”後用以稱贊學問或技藝有很深的造詣。由此我們知道了古代建築中的堂與室的布局前後情況,即堂前室後,也知道了一個家庭的南北方向的建築深淺關系。在古代,堂屋一般是作父母住的,待客用。故李白《将進酒》中才有這樣的說法:“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而“室”一般指“内室”,作卧室用,是不輕易讓外人進入的。若不懷好意看一下,往往稱之為“窺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