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興起了一種為陌生人上門做飯的服務,發帖者大都是家庭主婦或美食愛好者,做4個菜報價60元左右。他們隻要在社交平台曬出幾張家常菜的照片,标注“上門做飯”,底下就有一堆人追着問能不能來自己家做飯。留言的基本是自己不會做飯又不願再吃外賣的年輕人,以及需要特殊飲食的孕媽、小孩和老年人。每一條詢問上門做飯的留言,似乎都在訴說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利用空餘時間上門做飯,跟有車的人上下班路上接順風車、有房的人把多餘的房子租出去等方式類似,都算共享經濟。但上門做飯不需要資産,隻需要技藝,門檻低得多。從上門“煮”婦、“煮”夫們的曬圖來看,會炒西紅柿雞蛋、香菇油菜、青椒肉絲也能撐起這種靈活就業方式。有位小“煮”婦甚至表示,自己沒什麼拿手菜,客戶想吃什麼她就當場看視頻學做,“不好吃不收錢”。
某app截圖
美好的一面說過了,得說點冷靜的話。從收入來看,上門做飯談不上“錢途”光明。首先,受衆有限,食材加人工可能比點外賣還貴,願意花錢的人注定是少數;其次,洗菜、切菜、炖煮耗時不短,再加上路途時間,一個人一頓飯隻能服務一家。工作日客戶趕時間,經常會要求吃餃子等面食,包60個餃子才收20元。幾十元上百元的“大”單子,往往隻能等周末。所以,不少上門“煮”婦、“煮”夫們的每月收入很少超過2000元,遠不及長期受聘的家政阿姨。
同時,請陌生人上門做飯存在安全隐患。除了雇傭雙方的人身安全,主要擔心食品安全風險。溝通中,絕大多數上門做飯者表示自己沒有餐飲從業人員、家政人員必備的健康證。由于是個人行為,約定時間和服務内容全憑雇傭雙方私下溝通,一旦出現爽約、口味不佳或者燙傷、摔碎廚具等意外情況,也可能産生扯皮糾紛。現階段,作為信息中介、從流量中受益的平台,可能需要承擔一定的監督職能,或許可以嘗試對開展此項業務的發帖者審核備案。
賺錢不多、風險不小、麻煩不少,預示着定位于解決家庭日常需求的上門做飯,恐怕難有理想的市場規模。盡管如此,這種現象依然值得關注,其中也蘊含商機。
上門做飯不是新事物。2013年前後火熱的O2O浪潮中,市場上曾出現過一批主推私廚上門的創業項目。借力資本,一時風光,不少消費者都薅過“9.9元請大廚做飯”的羊毛。在企業管理下,正規廚師的手藝和服務水平可能還超過了如今這些業餘選手。可惜受制于消費場景有限、經營成本過高,失去資本輸血後,私廚上門企業隻能黯然離場。
2013年愛大廚上門做的菜肴。
風水輪流轉。當初外賣是靠着快捷便宜占領了消費市場,讓大廚們吃了閉門羹。時隔多年,吃膩了外賣的消費者卻又把大廚請進門。隻不過,這一次大廚們從百億元補貼的O2O變成了靈活就業的C2C。這說明,消費者吃得更好、更方便、更健康、更有性價比的需求始終存在,且一直在變化中,需要市場來滿足。
不久前,住建部、民政部聯合提出,将在試點社區配建公共食堂等便民設施。社區食堂與上門做飯的目标客群高度重合,都是需要高效率、高性價比解決吃飯問題的人。在社區食堂之外,現有的餐飲行業若能順應消費者需求,也許可拉動一條新增長曲線。最近,市場上已出現企業商家承接上門做飯業務,效果有待觀察。若要問靈活就業者做的西紅柿炒雞蛋有啥不一樣?一盤從自家廚房端出來的炒菜,總歸多一點家的味道吧。
經濟日報(作者佘穎)
來源: 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