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在就業市場還是在婚戀場景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看中對方的過往履曆,宋神宗的“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資治通鑒》,上至一個國家,下至平頭百姓,在厚重的曆史中老祖宗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到最後總是能自圓其說。
資治通鑒殘稿
最近老有人問為什麼國家現在如此重視基礎教育,重視硬核科技,重視科技創新人才并給與逆天的待遇?始于1500年前的隋朝科舉制度就早早為大家說明了一切: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一個獨立的個體改變命運是三次機會:
- 出生
- 教育
- 嫁娶
其中最能靠個體主觀能動性把控的便是教育,知識改變命運,無論是舊時代的科舉還是現在的高考都是改變階層的重要機會,對很大普通人來說是唯一的機會。
記憶總的2003年異常的炎熱,對于高考生來說當年發生了三件大事:
一是從2003開始,高考的考試時間提前了一個月,從之前實行了幾十年的7月改為6月,無論是老師還是考生都在試着适應新的節奏;
二是當年非典肺炎病毒橫行,如同現在的新冠肺炎,當年信息閉塞,人人自危,為高考準備蒙上了陰影;
高考的當天先進行體溫檢測,填寫體溫登記表再分批入場,如現在新冠扛疫一樣,不同的是沒有數字化的設備和智能手機,全用玻璃體溫計和手寫;有些考試跑步進場,由于體溫過高不得不在門外等待第二次體溫複核;家長在考場外也必須分散,不得聚集;
考試科目安排
6月7日上午的語文一切正常,和之前市裡組織的一診,二診考試無異,考完我覺得大概是110-115之前的結果;
03年的那場數學考試記憶深刻,一開始前面的選擇題就發現沒有明顯的簡單題,都是中上難度,但是好在最差可以排除一兩個錯誤答案随機選一下賭個概率。
2003年高考數學
填空雖然比較費腦但是大部分也都接觸過,雖然耗時長一些但是大部分題目都會。
詭異的是後面的解答題,比較硬核了。雖然我的數學在班上不算拔尖,但是一般考試在120-130浮動,特别是自己的幾何很好,不管怎樣的數學測試,總能把最後的幾何題解出來。根據之前的習慣做解答題的時候,我首先會在答題空白出寫上“解” “分号”,然後開始閱讀題幹,如果遇到完全沒有結題思路的我會立馬跳過到下一題。
遇到的第一題我就開始跳過,雖然以往前面的幾道題是簡單題,在我一次一次的寫“解”,一次一次的跳過到下一題,直到跳到了最後一題,我驚奇的發現整套考題的解答題我居然一個都沒有思路,除了“解”字,全篇空白,我驚出了一身冷汗。
好在擡頭看了看周遭的考生,大家都眉頭緊鎖,大部分人也是在不挺打來回翻考卷,我想大概大家都覺得難吧。
幾分鐘腦充血後我調整了思路:
- 把之前做的選擇題和填空題全部重新做了一遍,保證那些我會做的題絕對能得分;
- 解答題的前面幾個小題根據我不完整的思路努力寫了一部分,希望能得一點中間過程分;
- 最後我選擇去死磕那道自己擅長的幾何題,希望能突出重圍;
後面看了下時間直到考試結束鈴聲響起,我花了接近一個小時也沒能把這道幾何題解出來。
考完後我懷做忐忑的心情走出了考場,看到了聞所未聞的震驚景象,走廊裡哭聲一片,很多女生抱團痛苦,下樓遇到了班主任,有幾個同學當場就表示願意複讀,老師們都在安慰學生,看到我們的數學老師(特級教師)一臉迷茫在那裡自言自語“沒道理這麼難啊”,老師馬上組織全班同學開會,通氣會上班主任安慰大家難度是針對所有人的,叫大家調整心态好好準備第二天的考試,散會的時候我問了“數學王子”,他是我同桌,高二的時候曾經提前參加過高考練手,當時考了138,我問他後面的都做完了嗎?他說基本白卷,他在第一個大題死磕了一個小時沒做出來,後面的題都沒看。當然我居然有點欣慰,原來你也不會,學渣如我還擔心個啥。
後面我才知道當年的考試由于考卷被盜,那是建國以來,首次出現高考試卷被盜,臨時啟動了B卷,數學是高考一來最難的一年,全國平均分40 ,這一年的數學發生了很多故事。
我所在的國家重點中學,分了“火箭班”(劍指清華北大),“快班”(保底985/211),“平行班”(基本保證本科)。當年有些有條件的人會在高二去參加一次高考蹭點經驗,種子選手A在2002年高考的時候數學145,但是偏科嚴重,英語90出頭,被複旦錄取;高三的一年基本隻死磕英語,終于03年能考120 ,但是數學折戟沉沙,最終還是考到了複旦。我理解這算是白費了一年;
我的同桌,“數學王子”選擇了複讀,04年考試了重大建築系。
班長選擇了複讀,04年去了廈門大學。
學習委員複讀了。。。。
但凡數學底子好的都複讀了。
數學在班上名不見經傳的我高科數學考了89,居然是班上數學的第二名(第一名91)。這成了我整個高中數學單科排名最好的一次。
後來工作每每遇到高考,有人讨論起考試分數,當我說出數學89時,衆人驚訝,學霸的數學居然不及格,我也難得解釋,晚生們怎麼知道我們内心的苦。
---------------------------------------分割線----------------------------------------
有時候我經常在回想,當年為啥我沒有選擇複讀,考個頂級大學的電子工程,然後去美國念個研究生,回來實現CPU國産自主化。然後以A類人才引進落戶到某某城市,住進配套的千尺豪宅,拿着千萬級科研經費,SCI發到手軟,迎娶白富美,在瑞典禮堂談笑風生。
感謝高考,如果不是高考也許我現在還在農村種田或者在深圳的某個電子廠做産線工人,對從前一無所知,對将來毫不在意。
唯有學習,唯有知識,才可能讓沒有背景的普通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