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蘋婆果的口感
蘋婆果的口感
更新时间:2024-09-28 19:15:11

《小雅·鹿鳴》據說是古人在宴會上所唱的歌。這首詩共三章,每章開頭皆以鹿鳴起興:“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短短八個字,一幅祥和恬靜的風景畫就現在我們眼前:在空曠豐美的原野上,一群糜鹿三三兩兩的在悠閑地吃着青草,小鹿跟在母鹿的身後,歡快的蹦跳着,有的不時擡起頭來“呦呦”的鳴叫幾聲······一下就把“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親和熱鬧的氛圍渲染了出來。

我們不研究詩的意境,隻分析那群鹿吃的是什麼草。

古今對“食野之蘋”之“蘋”字的解釋,都說與《召南·采蘋》裡“予以采蘋,南澗之濱”裡的“蘋”所指不同,在這裡當指肥美的蒿草。《管子·地員》:“黑埴宜稻麥,其草宜蘋蓨,其木宜白棠····”這說明“蘋”确實是一種陸生植物。

陸玑《毛詩草木疏》釋“食野之蘋”:“葉青白色,莖似箸而輕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

《爾雅》:“蘋,藾蕭。” 郭璞注:“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司馬相如·子虛賦》:“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中的“薛”,《說文解字注》解釋說“高燥生薛。張揖(東漢)曰,薛,賴蒿也。”照此說,《司馬相如·子虛賦》中的“薛”就是《爾雅·釋草》中的“蘋,頼蕭”。

《百草綱目》說藾蒿苗、葉似茵陳蒿。與茵陳蒿相似的有堿蒿、莳蘿蒿和豬毛蒿。除了茵陳蒿幼苗可食外,沒聽說堿蒿、莳蘿蒿和豬毛蒿可食,也不是“莖似箸而輕脆”。

藾蕭或藾蒿,在現代的植物志書裡,找不到行對應的種名,古今文字工具書中也沒有明确的解釋。如果單查“藾”和“蕭”,“藾”都解釋為藾蒿,“蕭”的解釋有所不同:《說文解字》說“蕭”是艾蒿(古代的艾是部分蒿類植物的統稱),陸玑《毛詩草木疏》解釋為“牛尾蒿”,鄭玄《箋》解釋為芗蒿。現代釋本有的寫作“香蒿”。在《中國植物志》裡,青蒿和黃花蒿都有香蒿之俗稱。

鄭玄《箋》将“食野之蘋”之“蘋”解釋為蒌蒿。《本草綱目》說“蘋”是白蒿,“鹿食九種解毒之草,白蒿其一也。”還說白蒿有水陸二種,水生者蒌蒿,即《爾雅·釋草》裡的“蘩,由胡”,陸生者皤蒿,俗稱艾蒿,也就是《爾雅·釋草》裡的“蘩,皤蒿”。李時珍否定了鄭玄和陸玑的說法:“鄭樵《通志》謂蘋為蒌蒿,非矣。鹿乃山獸,蒌乃水蒿。陸玑《詩疏》謂蘋為牛尾蒿,亦非矣。此說似有道理,水生蒌蒿鹿吃不到,牛尾蒿味辛熏鹿不可能食。

《本草綱目》說白蒿的陸生者叫皤蒿,俗稱艾蒿。 據《中國植物志》,古人所說的艾蒿,并不是今之艾蒿,而是包括寬葉山蒿、野艾蒿、南艾蒿、白葉蒿、蒙古蒿、紅足蒿、五月艾、魁蒿及歧莖蒿等“複合種”名稱,《說文解字注》也說《說文解字》裡的所說的艾蒿是統稱。那麼“皤蒿”是指哪一種呢?

陸玑《毛詩草木疏》釋《召南·采蘩》“于以采蘩”:“蘩,皤蒿。凡艾白色為皤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食。一名遊胡,北海人謂之旁勃,故大戴禮夏小正傳雲:蘩,遊胡;遊胡,旁勃也。”《本草綱目》:“恭曰:《爾雅》‘蘩,皤蒿’,即白蒿也,所在有之。葉頗似細艾,上有白毛錯澀,粗于青蒿······又今階州以白蒿為茵陳,其苗葉亦相似···”

《中國植物志》說今之白蓮蒿就是《爾雅》和《古今圖書集成》裡的白蒿。并說古本草書如《大全本草》記述“白蒿,蓬蒿也,似青蒿而葉麤(粗),上有白毛,從初生至枯白于衆蒿”。所指即白蓮蒿。但是,白蓮蒿是多年生草本,莖半木質化,不能食用。如果說白蓮蒿是“皤蒿”,不符合郭璞說皤蒿“初生亦可食”和陸玑《毛詩草木疏》說皤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食”這些特征。

《大戴禮記·夏小正》說:“荓秀。荓也者,馬帚也。” 《夏小正傳疏》和清《草木典·蘋部彙考》都寫作“蘋秀。蘋也者,有馬帚也。”據有的學者們考證,蘋和荓,是同音假借字。如是,那麼“馬帚”也是“蘋”的提名之一。

關于“馬帚”的解釋,《爾雅·釋草》 “荓,馬帚。” 郭璞 注:“似蓍,可以為掃蔧。” 《爾雅注疏》“荓草似蓍者,今俗呼謂蓍,荓可以為掃蔧,故一名馬帚。”《爾雅·釋草》裡還有:“葥,王蔧。”郭璞注:“王帚也,似藜。其樹可以為掃彗,江東呼之曰落帚。《爾雅注疏》:“此即藜之科,大為樹可以作掃蔧者,一名葥,一名王蔧,一名王帚,江東呼落帚。”照此說,《爾雅》裡的“荓,馬帚”就是“葥,王蔧”。根據以上“似蓍”、“似藜”“以為掃蔧”等特征,可以斷定就是今之黎科的地膚。

在本草書籍如《本草綱目》裡,也有“王帚”、“馬帚”之名,但所指是鸢尾科的馬蔺。馬蔺的根木質部堅韌而細長,可制刷子,或作刷馬毛之用,故名“馬帚”。

《全唐詩話》記有這樣一段故事:“唐文宗聽政有暇,博覽群書。一日,延英顧問宰相,‘《詩》雲: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蘋是何草?’宰相李珏、楊嗣複、陳夷行相顧未對。珏曰:臣按《爾雅》,蘋是藾蕭。上曰:朕看《毛詩疏》,葉圓而花白,叢生野中,似非藾蕭。”

我沒查到唐文宗引用陸玑這段話的原文。《爾雅·釋草》還有一種“蘩”:“蘩,菟奚”。按照本草書上的解釋,菟奚就是今之菊科之蜂鬥菜。風鬥菜常成小片生長,長長的葉柄成叢生狀。葉子圓形近圓形,很像葵(冬葵),也似水中蘋類植物,花白色。其葉柄和嫩花芽供食用,且味美可口,在日本廣泛栽培作為蔬菜,我國也有栽培。《山海經·西山經·昆侖丘》“昆侖之丘有草曰薲(蘋),其狀如葵,其味如蔥”,應該就是指的蜂鬥菜;《呂氏春秋》“菜之美者,昆侖之蘋”,《管子·地員》“黑埴宜稻麥,其草宜蘋蓨(蓨:羊蹄菜)”以及上述唐玄宗所引陸玑所說之“蘋”,也應是指此種。 蜂鬥菜也符合陸玑“蘋,葉青白色,莖似箸而輕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的說法。

比較之下,《小雅·鹿鳴》“食野之蘋”之“蘋”指蜂鬥菜的可能性最大。

蘋婆果的口感(蘋或許是蜂鬥菜)1

蘋婆果的口感(蘋或許是蜂鬥菜)2

蘋婆果的口感(蘋或許是蜂鬥菜)3

蘋婆果的口感(蘋或許是蜂鬥菜)4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