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而工作?
很多人認為,工作是為了吃飯、獲取報酬,這就是工作的首要意義。
誠然,為了獲得生活的食糧,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這沒有錯。然而,我們拼命工作,難道僅僅為了這一個目的嗎?
在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看來,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心志。
01、我們為什麼而工作
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有的僧人經曆長期嚴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夠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卻隐藏着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的巨大力量。
工作的意義正在于此。
日複一日勤奮地工作,可以起到鍛煉我們的心志、提升人性的了不起的作用。
我曾在一個電視訪談節目中聽過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師傅的話,很受感動。
他說:樹木裡宿着生命。
工作時必須傾聽這生命發出的呼聲——在使用千年樹齡的木料時,我們工作的精湛必須經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驗。
這種動人心魄的語言,隻有終身努力、埋頭工作的人才說得出來。
木匠工作的意義在哪裡?它的意義不僅在于使用工具修築漂亮的房屋,不僅在于提高木工技能,更在于磨煉人的心志,塑造人的靈魂。
我在這位師傅的肺腑之言中聽出了這樣的意蘊。
他已70多歲,隻有小學畢業,職業生涯一直就是修建神社。幾十年間隻從事這一項工作,又苦又累,不勝厭煩,有時也想辭職不幹,但他還是承受和克服了這種種勞苦,勤奮工作,潛心鑽研。
在這樣的過程中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所以才能說出如此語重心長的人生體驗。
像這位木工師傅一樣,将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一門職業,埋頭苦幹,孜孜不倦,這樣的人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動我的心弦。
隻有通過長時間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會具備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穩而不搖擺。
每次與這樣的人接觸,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索,思索工作這一行為的神聖性。
同時我衷心希望,生活在現代的年輕人,你們承擔着對未來的責任,希望你們秉持一顆純樸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時你們或許會感到疑惑:“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每當此時,希望我們記住下面這句話:
工作能夠鍛煉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為。
02、工作不僅在于追求業績更在于磨練心志、提升品格
想好好活,就得好好幹,這一點很重要。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煉人格的“修行”。這樣說并不過分。
大約在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國領事對談時,聽到這樣的話:
勞動的意義不僅在于追求業績,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過工作來磨煉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
就是說,全身心投入當前自己該做的事情中去,聚精會神,精益求精。這樣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過每一天認真踏實的工作,逐步鑄成自己獨立的、優秀的人格。這樣的事例,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不勝枚舉。隻要翻開偉人們的傳記,随處可見。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無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曆盡艱辛,埋頭于自己的事業,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在成就偉大功績的同時,他們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曾經聽過這樣一則小故事,很值得玩味: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島上,有一個未開化部落的村莊,那裡的人們都認同“勞動是美德”這一觀點。
在他們的生活中滲透着一種純樸的勞動觀:“認真勞動能塑造美麗心靈”,“美好的工作産生于美好的心靈”。
在這個村落裡,主要的勞動内容是燒荒式的農業,作物是甘薯。
在那裡,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這樣的觀念。
村民們通過工作追求的目标是:“工作得到的美的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并由此磨煉自己的人格。
村民們互相評論各自田地的整修情況、作物的長勢以及泥土的氣味,氣味好聞的被誇為“豐登”,氣味難聞的則被貶為“不毛”。
經過這樣一番評價,田地耕作得精細的人就會被稱為“人格高尚的人”,會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也就是說,這個村子裡的村民是通過勞動的成果——田地是否整齊,作物是否豐收,來判斷一個人的人格的。田頭工作出色、工作成果顯著的人,就被認為是優秀的人。
對他們來說,勞動是獲取生活食糧的手段,但同時又是磨煉心志、修煉人格的手段。“出色的工作唯有出色的人才能完成”,這種簡樸卻切中肯綮的勞動觀在原始社會中普遍存在。
而在給人類帶來近代文明的西方社會裡,從基督教思想起源,“勞動乃是苦役”這個觀點相當普及。
這一點在《聖經》一開頭的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中就表達得十分清楚。
他們是人類的祖先,因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實,被趕出伊甸樂園。
原來在樂園裡他們不需要勞動,但遭放逐後,為了得到食物,他們不得不懷着痛苦的心情開始勞作。
在這個衆所周知的故事裡,人們是為了抵贖自己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勞動”這種懲罰。于是勞動在人們的意識裡成了一種負面的、否定的形象。
也就是說,對于歐美人而言,勞動本是一種充滿痛苦、讓人厭惡的行為,因而産生了近代的勞動觀:工作時間應該盡量縮短,工作報酬應該盡量增加。
然而在日本原本不存在這樣的勞動觀。不僅如此,過去的日本人,不管從事何種職業,總是從早到晚辛勤地勞動。他們認為勞動雖然艱辛,但卻能帶來喜悅感、自豪感,并能讓人明白生活的意義,勞動是高貴的行為。
有許多優秀的工匠,隻要專心磨煉技能,制造出賞心悅目的産品,他們就會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和充實。
因為他們認為勞動是既能磨煉技能,又能磨煉心志的修行,他們把勞動看作自我實現、完善人格的“精進”的道場。
可以說,多數日本人都曾經抱有這種有深度的、正确的勞動觀和人生觀。
然而,近年來,随着社會逐步西方化,日本人的勞動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是本章開頭所提到的,勞動是為了獲得生活的食糧,勞動是“必要之惡”。
因而許多日本人把勞動看作一項單純的苦差事,甚至厭惡勞動,厭惡工作。
03、極度認真地工作能扭轉人生
“極度”認真地工作能扭轉人生。
話雖這麼說,但我原本也不是一個熱愛勞動的人,而且我曾經認為,在勞動中要遭受苦難的考驗簡直是不能接受的事。
孩童時代,父母常用鹿兒島方言教導我:“年輕時的苦難,出錢也該買。”
我總是反駁說:“苦難?能賣了最好。”那時的我還是一個出言不遜的孩子。
通過艱苦的勞動可以磨煉自己的人格,可以修身養性,這樣的道德說教,同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我也曾不屑一顧。
但是,大學畢業的我,在京都一家瀕臨破産的企業——松風工業就職以後,年輕人的這種淺薄的想法就被現實徹底地粉碎了。
松風工業是一家制造絕緣瓷瓶的企業,原是在日本行業内頗具代表性的優秀企業之一。但在我入社時早已面目全非,遲發工資是家常便飯,公司已經走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
業主家族内讧不斷,勞資争議不絕。我去附近商店購物時,店主用同情的口吻對我說:“你怎麼到這兒來了,待在那樣的破企業,老婆也找不到啊!”
因此,我們同期入社的人,一進公司就覺得“這樣的公司令人生厭,我們應該有更好的去處”。大家聚到一塊兒時就牢騷不斷。
當時正處于經濟蕭條時期,我也是靠恩師介紹才好不容易進了這家公司,本應心懷感激,情理上就更不該說公司的壞話了。
然而,當時的我年少氣盛,早把介紹人的恩義抛在一邊,盡管自己對公司還沒做出任何貢獻,但牢騷怪話卻比别人還多。
入公司還不到一年,同期加入公司的大學生就相繼辭職了,最後留在這家破公司的除了我之外,隻剩一位九州天草出身的京都大學畢業的高才生。
我倆商量後,決定報考自衛隊幹部候補生學校。結果我倆都考上了。
但入學需要戶口簿的複印件,我寫信給在鹿兒島老家的哥哥,請他寄來,等了好久毫無音訊。結果是那位同事一個人進了幹部候補生學校。
後來我才知道,老家不肯寄戶口簿複印件給我,是因為我哥哥當時很惱火:“家裡節衣縮食把你送進大學,多虧老師介紹才進了京都的公司,結果你不到半年就忍不住要辭職。真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家夥。”他氣憤之餘拒不寄送複印件。
最後,隻剩我一個人留在了這家破敗的公司。
隻剩我一個人了,我非常苦惱。
我那時候想,辭職轉行到新的崗位也未必一定成功。有的人辭職後或許人生變得更順暢了,但也有的人人生卻變得更加悲慘了。有的人留在公司,努力奮鬥,取得了成功,人生很美好;也有的人雖然留任了,而且也努力工作,但人生還是很不如意。所以情況因人而異吧。
究竟離開公司正确,還是留在公司正确呢?煩惱過後我下了一個決斷。
正是這個決斷迎來了我“人生的轉機”。
隻剩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這個衰敗的企業了,被逼到這一步,我反而清醒了。
“要辭職離開公司,總得有一個義正詞嚴的理由吧,隻是因為感覺不滿就辭職,那麼今後的人生也未必就會一帆風順吧。”
當時,我還找不到一個必須辭職的充分理由,所以我決定:先埋頭工作。
不再發牢騷,不再說怪話,我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當前的本職工作中來,聚精會神,全力以赴。
這時候我才開始發自内心并用格鬥的氣魄,以積極的态度認真面對自己的工作。
從此以後,我工作的認真程度,真的可以用“極度”二字來形容。在這家公司裡,我的任務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
我把鍋碗瓢盆都搬進了實驗室,睡在那裡,晝夜不分,連一日三餐也顧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這種“極度認真”的工作狀态,從旁人看來,真有一種悲壯的色彩。
當然,因為是最尖端的研究,像拉馬車的馬匹一樣,光用死勁是不夠的。
我訂購了刊載有關新型陶瓷最新論文的美國專業雜志,一邊翻辭典一邊閱讀,還到圖書館借閱專業書籍。我往往都是在下班後的夜間或休息日抓緊時間,如饑似渴地學習、鑽研。
在這樣拼命努力的過程中,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
大學時我的專業是有機化學,我隻在畢業前為了求職,突擊學了一點無機化學。
可是當時,在我還是一個不到25歲的毛頭小夥子的時候,我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為無機化學領域嶄露頭角的新星。這全都得益于我專心投入工作這個重要的決定。
與此同時,進公司後要辭職的念頭以及“自己的人生将會怎樣”之類的迷惑和煩惱,都奇迹般地消失了。不僅如此,我甚至産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簡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這樣的感覺。
這時候,辛苦不再被當作辛苦,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周圍人們對我的評價也越來越高。
在這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說是連續的苦難和挫折。而從此以後,不知不覺中,我的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環。
不久,我人生的第一次“大成功”就降臨了。
京瓷上市時,我所持有的原始股還一股未抛,而發行新股所獲的利潤全部歸公司所有。當時我還不到40歲,但我思考的是趁上市的機會“從今以後得更加努力地工作”。
上市後,我不僅要繼續為員工及其家屬謀福利,還要為普通投資者的幸福做更多事。不僅不能休閑放松,我負的責任還将更大、更重。
我認為,上市并不是終點,隻是新的起點,企業從此以後必須更好地發展。
所以在上市時,“回歸創業的初衷,哪怕汗流浃背,哪怕沾滿塵土,讓我們同心協力加油幹!”我一邊鼓勵員工,一邊也在自己心中重新下定了決心。
當初的這些情景至今仍記憶猶新。
在我們的一生中,有30-40年的時間都在工作。在這麼漫長的時間中,如果我們隻認為工作是為了收獲更多的财富、獲得溫飽的生活,有時候你會很難堅持下去,因為這并不是工作的全部意義。
把工作僅僅看作是一種謀生手段的人,在事業上不會有太高的成就。
希望文章對你有所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