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向東60公裡,“經濟飛地”深汕特别合作區近日因體制機制調整研究而引發關注。深汕特别合作區是中國第一個特别合作區,采用廣東省協調、深圳與汕尾兩市聯席決策的模式,享有地級市一級的管理權限,由深圳主導發展。
在深圳東進、粵東振興、珠三角産業轉移的過程中,深汕特别合作區都規劃扮演重要角色。深汕特别合作區的官方資料,則從區位、城市空間結構發展規劃、産業布局、基礎設施規劃等方面,對這座正在建設的濱海新城做出具體刻畫。
深汕特别合作區于2011年獲批。今年首次系統性地提出發展定位。據深汕特别合作區官方資料,其功能定位為區域協調發展示範區、粵東振興發展先行區、深圳産業拓展支撐區、承接珠三角産業轉移協作區和現代産業新城,發展模式确定為“深圳總部 深汕基地、研發 生産”,發展思路是“縱向形成産業鍊、橫向形成綜合服務鍊,工業化推進城市化”。
深汕特别合作區近期的發展舉措,是建設一座有特色的美麗濱海産業新城,突出先進制造、新興海港兩大特點産業,重點打造先進制造集聚區、新興海港商貿區、濱海生态旅遊區三大特殊區域。
區位:
深汕特别合作區位于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與惠州市惠東縣接壤,距廣州200公裡、深圳60公裡、汕頭200公裡,距香港82海裡,距台灣高雄港200海裡。深汕特别合作區規劃範圍包括汕尾市海豐縣鵝埠、小漠、鲘門、赤石四鎮,總面積468.3平方公裡,可建設用地145平方公裡,海岸線長42.5公裡,目前戶籍人口76565人。
從合作區驅車至深圳市中心區約1個半小時、深圳鹽田港約45分鐘、惠州巽寮灣國際休閑度假區和小徑灣海灘度假區約30分鐘。沈海高速、潮莞高速貫穿其間;廈深高鐵和已開工建設的廣汕高鐵均設有站點;已有1個十萬噸級和1個三千噸級碼頭。
城市空間結構發展規劃:
深汕特别合作區的發展規劃可歸納為“兩軸、一帶、一中心、四組團。”
兩軸:東西向以高鐵、高速公路和國道為骨架,西接珠三角,東接海西經濟區,串聯城市核心功能區,為城市發展主軸;南北向以規劃城市快速路為依托,南抵紅海灣,北達蓮花山麓,串接合作區主要潛力地區,為功能拓展軸。
一帶:位于紅海灣沿線,東至鲘門百安半島,西至小漠漁港,利用濱海景觀資源,發展高端旅遊、健康養生等服務功能,打造形象優美、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力岸線。
一中心:位于合作區中部、城市發展主軸與功能拓展軸交彙處,由赤石南片區和小漠鎮區組成,以行政、商業、商務、居住等綜合服務功能為主,為合作區公共服務與現代服務的核心。
四組團:
鵝埠組團:作為産業集聚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傳統優勢産業。
鲘門組團:作為對外交通門戶和濱海旅遊功能區。
小漠組團:作為新能源及臨港産業基地。
赤石組團:作為以科教研發、休閑旅遊、生态農業為主導的遠景功能提升區。
管理模式:
管委會負責制:深汕特别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為廣東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享有地級市一級管理權限,委托深圳、汕尾兩市管理,深圳市主導經濟管理和建設,汕尾市負責征地拆遷和社會事務。
廣東省協調 兩市決策:廣東省人民政府負責指導和協調合作區建設發展中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和跨部門、跨地區的重大事項。深圳市和汕尾市人民政府建立兩市聯席會議決策機制,負責指導、協調和解決合作區建設和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産業布局:
重點産業:
企業成本:
相關規劃:
對外交通規劃:
基礎設施專項規劃:
生态系統規劃:
海岸線及海島規劃:
規劃發展目标:
到2020年,起步區基本建成,主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建設,主幹道路系統等城市總體框架基本成型,生态環境質量和産業發展進一步提升,社會保障和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25億元、人均GDP達到10萬元左右;到2030年建成一個80平方公裡左右,城市功能完善、産業結構布局高端合理、生态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現代化産業新型城市,人均GDP向珠三角城市看齊,為汕尾乃至粵東的振興提供新動能、新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