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等于教育公平?因材施教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因材施教等于教育公平?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因材施教等于教育公平
因材施教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文|烏蒙流浪者(一顆流浪的靈魂,一段流浪的人生軌迹,一個在質疑、譏諷和謾罵中悠然前行的理想主義者,雖然軀體飽受山風的侵襲和泥濘的裹纏,但心境卻始終在愉悅地跳動;一個曾經的官場寵兒一,個三尺講台的遊子,雖然世間坎坷密布,但美好的東西總在前面,快樂,是一輩子的追求。如果歲月可以重來,我依舊會選擇這樣一條人生路,簡單而又幸福。)
我為何贊成分“重點班”和''普通班"教學
這屆學生快畢業了,下一屆學生又将湧入學校。今天,初一新生招生工作正式開始了,對生源尤其是所謂“優質生源”的争奪戰也開始了。
盡管分數和升學率一直飽受教育專家的抨擊和诟病,但在當今中考高考體制下,分數和升學率最終還是成為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最關鍵标準和家長給孩子選擇學校的标準。不幸的是,我所在的學校身處幾大“名校”的包圍之中,盡管我們擁有一流的學習環境,也有許多可圈可贊的辦學思路,但對“優質生源”還是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我們不能責怪家長的“功利”,家長都想給自己的孩子找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這種環境不僅是自然環境,更有學校的軟環境,包括師資力量,校園文化等等,其中還包括了生源差距,後者,普通中學處于難以逆轉的劣勢。
但普通中學也會想辦法“虎口奪食”,從重點中學分流極少部分生源。其中一個重要對策就是分班教學,辦“重點班”和“普通班”。但這又不符合政策,相關文件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不準開辦“重點班“和“普通班”,長期以來,初中教學實行的是随意組班,大鍋飯教學,一群基礎很好的學生可能會跟一群基礎很差的學生在同一個班學習,表面上,這看上去很公平,但事實上,這真的就達成了我們期望的所謂教育公平嗎?
前段時間,有位老師跟我交流,提到了現在教學過程中“熬粥”現象。他說他每天上課,走到教室門口時都要深呼吸一次,他不知道該怎麼上課。他班上有十幾個基礎很好的學生,同時也有十幾個基礎特别差的學生,講難了,基礎好的吃不飽,講得太簡單了,基礎差的吃不了。盡管不少專家和領導“指導”他說,在課堂上要分層教學,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設置教學目标,布置不同的作業,這意味着他一堂課要設置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标,布置三個層次的作業。但專家想得太簡單了,短短的四十分鐘上課時間,在同一個班分層教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則相當不容易。他遇到的情況,很多老師都遇到過,尤其是英語和理科老師的感受要更深一些。
一直以來,我們把分班教學(重點班和普通班)視為洪水猛獸,覺得分班教學嚴重破壞了教育公平,所以一棍子打死。或許,我們把分班教學的“後果”想得太嚴重了,如果重點班和普通班是洪水猛獸的話,那麼現實中為何又會存在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的區别呢?那重點中學也同樣的洪水猛獸,因為重點中學掐了絕大部分“優質生源”,嚴重破壞了教育公平。
但重點中學不是洪水猛獸,所以重點班和普通班也不是洪水猛獸,不會破壞教育公平。當然,我并不喜歡“重點班”和“普通班”這個稱呼,我更想稱之為“提高班”和“基礎班”。
幾年前我剛到這所學校教書的時候,那個時候按學生的學習基礎分成了A,B,C三個層次的班,當時我任教一個B層次(中等層次)的班和一個C層次(薄弱層次)班的數學。同時擔任C班的班主任。通常我們會認為按學習基礎對學生進行分班,會損害“差生”的自尊心,會對“差生”不公平,其實我們放大了所謂的不公平。那三年,我擔任這個由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組成的班級的班主任,很開心,很愉快,同樣的,我的學生也很陽光,開朗而且上進。因為學習基礎相差不是很大,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就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有的放矢,學生的成績提高很快,班級氛圍非常團結,那是我這十幾年來帶過的最優秀的班級之一,我和那群學生的感情也是最深的。
後來,我又擔任了A班的班主任和教學工作,感覺亦是如此,但後來,當教學走入“熬粥”的大鍋飯節奏後,一切都慢慢起了變化,教學過程越來越難,感覺也遠遠沒有以前好了。
我一直在反思,公平,什麼是教育公平?我們設想一下,随意分班,不考慮學生的基礎差異,是否就真的體現了教育公平?如果一群基礎很好的學生和一群基礎很差的學生集中到一個班,我覺得對基礎好的學生不公平,對基礎差的學生更不公平,不承認差距,不因材施教,所謂的公平,不過是一種虛僞的公平罷了。
什麼是教育公平?在我看來,所謂教育公平,最關鍵是老師們要從内心深處對學生尊重,當然學生也要尊重老師,每個學生不管基礎如何,都能受到平等的對待,沒有對尖子生的寵愛,沒有對“差生”的歧視,這便是教育公平。
當然,凡事必有利弊,世上的事情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分重點班和普通班教學有利,也必有弊,但隻要我們因材施教,尊重并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我相信利大于弊。
(本文為烏蒙流浪者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同題閱讀:
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最大公平
文|@涵爸涵媽
上午有兩節課沒課,坐在辦公室裡翻那些雜志。本來是無心的浏覽,看着看着,卻被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那句話原話我記不住了,但大意是“教育的最大公平是因材施教的公平。”說實話,看到那段文字的時候,我的心好像被觸電了一樣。似乎被什麼點醒了一樣。教育的最好途徑不就是因材施教嗎?教育的目的不也是為了因材施教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每個孩子的特性也不同,每個孩子的學習方法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樣。所以把那麼多不一樣的孩子放在一起接受同樣的教育,勢必有些孩子是不适應的。然而,如果隻是因為沒有接受到合适的教育而造成孩子的厭學和落後,或者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自我發展,我覺得這還真就是一種不公平。
記得從前我們上學那會,學校會分快慢班,快班的當然是基礎好的學生,慢班的則是學習成績差些的同學。這樣的分班在後來是遭到質疑,最後被取締的,原因是這樣分班的弊端是對差生不公平。然而,取締之後的平行班就公平了嗎?我覺得還真不能簡單地評價。因為表面上看是公平了,但實際上我覺得這隻是一種流于形式的公平。我覺得教育應該是讓每個孩子都獲得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不斷進步,讓每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現在的平行班,學習能力強的和學習能力差的在一起,好學的和厭學的在一起,動手能力強的和愛動腦的都在一起。一般的老師很難把握進度。你要在課堂這有限的時間讓學生們都學會,那麼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勢必被占用了很多時間,他們原本可以學習更多的東西,而你按照好學生的要求去要求所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一下子會覺得壓力很大,就連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式都比較麻煩,都說自主探究學習是好的方法,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的方法。可就是這樣一種方法也未見得會适合所有的孩子。我常常感覺到,有些孩子,在他基礎還比較差,學習習慣和意願還不夠好的時候,自主學習對他們來說其實就是一種放棄。因為,他們不會學。一味放手讓孩子們自我探究,一些基礎比較差的孩子根本無從下手,很茫然,也很有壓力。其實我覺得我們如果承認因材施教就應該承認學生之間的差距,承認學生的差距就可以給學生分類,然後按不同的類型的學生給予合适的教育,這樣也許才能稱之為教育公平。大教育家孔子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因人施教,在今天仍為現代人所認可和推崇。隻是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因材施教幾個字在今天做起來仍然很困難。這當中當然受有條件的限制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因為我們自身思維的禁锢。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簡單地按成績分快慢班不好,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沒有做到公平,那麼我們應該要往深處想,怎樣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怎樣做才是最好的公平?
家長送孩子來學校學習都是希望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讓孩子有所發展的,那麼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呢?我想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什麼樣的教育對這個孩子是适合的,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能更促進孩子的發展呢?這都跟孩子的性格以及學習意願和思維方式、學習方法有關。我覺得衡量教育方式适不适合,其實就是看孩子是不是在不斷進步,什麼是進步?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成績進一步提高,品德得到完善是進步,學習差的孩子能夠對學習感興趣,不厭學,想上進,開始有主動學習的意識這也是進步。當然還有一個标準,那就是我們的孩子能在學的時候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而不是壓力或者是痛苦什麼的。其實我們的老師的個性不一樣,教法不一樣,教育理念不一樣,孩子們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果學校能和家長一起通過分析和調查,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學習習慣,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特點的老師進行學習,那該有多好呀。可是這樣的選擇在現實中怕是很難實現的,因為這其中的操作是個大問題。人性是趨向于避重就輕的,也習慣于化繁為簡,到最後這樣的化繁為簡就變相成了流于形式,表面化了。所以,這也許隻是我們的一個美好願景罷了。寫到這裡我不禁開始羨慕起古人來,古人沒有擇校之說,隻有擇師之說。而擇師的重要性,顯然要高于擇校。因為能做到因材施教的隻能是施教的老師。但現在的孩子,不僅擇校是個問題,擇師更是難之又難,能夠碰到一個适合自己的學校和适合自己的老師的是幸福的。
我曾經一度為不能給孩子一個好一點的教育環境而糾結,我一直想讓孩子享受好一點的教育。在一段時間内,我隻是簡單地把教育分成城裡的教育和農村的教育。因為身在農村小鎮,就容易看到更多農村教育的諸多弊病,所以,我想的都是如果可以盡可能地把孩子往城裡送。但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我的想法漸漸改變了,以現在涵的狀态,不一定城裡的教育就一定适合他,擇校不如擇師,在這裡找一個他能适應的,欣賞他的老師也是好的。所以,當孩子轉學後,我在同年級的三個老師中,糾結了好久,最終選擇了一個特别喜歡孩子,很喜歡涵這種個性,也能容忍涵的這些不足和缺點的個性活潑開朗的老師,現在從涵的表現來看,似乎這選擇沒什麼不對。
從前很向往巴學園,其實仔細一想,巴學園的精華也就是因材施教嘛。隻是在今天的中國,學校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真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這需要國家,需要學校,需要老師,也同樣需要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共同努力。内心無比期待,有一天,在我們解決了硬件軟件地域等差異帶來的教育不公之後,我們還能夠讓我們的孩子享受因材施教的公平。
(本文為涵爸涵媽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