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萬裡長城,那是世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事,但是在普通人眼裡,可能隻知道它是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但是實際上它要比這長得多,在山海關長城的東邊,還有一段建于明代的遼東鎮長城,簡稱為遼東長城,系指明代遼東鎮所屬之長城,西起今山海關西北,東抵今鴨綠江西岸,是明代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有名的一段就是九門口長城,于2002年9月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産。
遼東長城
遼東鎮長城西接薊鎮長城,東至遼甯省丹東虎山長城曆經葫蘆島、錦州、阜新、盤錦、鞍山、遼陽、沈陽、鐵嶺、撫順、本溪、丹東等市,直達丹東市東北虎山南麓鴨綠江畔之江沿台止。途經長城有九門口長城、西溝長城、錐子山長城、小河口長城、永安長城、大毛山長城、蔓芝草長城、椴木沖段長城、金牛山長城、石閘口長城、鴉鹘關長城、鎮遠關長城,留龍溝長城,遼河套邊牆,虎山長城等段長城,已知長城總長約2350公裡。
遼東的長城在這裡不叫長城,叫邊牆,就是邊界之牆,遼東邊牆的東段有50多公裡是經過我們本溪市的,這一段北起新賓縣的下夾河鄉,南至寬甸縣。在1984年時,由我縣文史界的老前輩時任本溪縣文管所所長的佟鐵山老師領隊考察了這一段邊牆,留有詳細的論述文章,上圖是佟老手繪的這一段邊牆示意圖。
根據佟老的描繪,筆者又在一張比較詳細的本溪市地圖上細緻地繪制了這張地圖。請注意圖中綠色線段部分,這是今天本文要說的重點,這裡是一個叫“水栅欄子”的地方。
“水栅欄子”顧名思義,水中的栅欄。這裡是太子河南支流的上遊,遼東邊牆通過這裡是在河水建立的木栅欄,以阻擋後金兵的襲擾。
本溪境内邊牆修築形式有五種;劈山牆,山險牆,柞木牆,石牆,土牆。
水栅欄這裡的跨河牆就應該是柞木牆,因為考慮它需要透水,還要能擋住人,所以它是一道栅欄。
曆史文獻上沒有介紹跨河水栅欄是什麼樣的,筆者出于一種猜測,它應該是先在河水中打上木樁,要保證在洪水時節不被沖走,再在木樁上部綁上整塊柞木,其縫隙能過水而不能過人,以達到攔阻的目的。
這是一張水栅欄子附近的衛星地圖,較詳細地體現了這裡的地貌和邊牆走向。在水栅欄子就是邊境線,或者說是國境線,這裡面就涉及一個曆史問題,當年明朝移孤山新堡所預定的“張其哈喇甸子”在哪?
孤山新堡,今東營房鄉新城子村
“據《明史•李成梁列傳》記載:“萬曆初元時,兵部侍郎汪道昆閱邊,成梁獻議移建孤山堡于張其哈剌甸(張學顔傳作張其哈甸)”“舊孤山堡沿河東北三十裡地名張其哈喇佃子系東胡分犯要路萬曆元年閱視兵部侍/郎歙縣汪公道昆訪地方興革事宜鎮守都督李公議當移孤山堡于此地以扼虜沖 既奏/允旨委清河守備王惟屏築堡移兵惟畏虜憚勞僞呈不便在舊堡東北十裡建今堡給于萬/曆二年(1574年)五月十一日終于萬曆三年(1575年)八月三十日城高連垛口二丈五尺底厚二丈收項一/丈周圍三百六十丈門角敵台九座俱用磚石包砌内穿井二眼公館廳房一十三間 守堡/官住宅并軍士營房一百七十三間遷孤山舊堡官軍一百七十三員名于内每官給田一百畝 軍五十畝沿邊建瞭守台五座 共用過折支鹽菜廪糧犒賞銀七百七十兩零米六百/一十石零 堡成之日易以今名餘以事峻奏報/朝廷命左中丞長治郜公光先委天津兵憲代州安君嘉善覆實因有違原議坐惟屏以罪而/各官俱不與賞 然堡在西山之間視舊堡據守為易因識始末俾守土者勿墜前功/”
因為移堡的錯誤,張其哈喇甸子終于沒能建堡,這個地名後來就沒有傳下來,因此後人對其在哪,有着不同的看法。
“張其哈喇甸子”在哪?在《本溪縣志》中隻給了一句話“應該在現在的紅土甸子”。這句話說得很随意,像似肯定而又不肯定,而産生的影響卻是很大的。
簡單介紹一下這裡的情況;本地人習慣稱東營房,湖裡這邊為邊裡,稱紅土甸子,大陽,洋洋湖溝為邊外,這個邊就是水栅欄,它是國界,從常識上講,當年的明邊堡應該建在國界内的,那麼這個要移的孤山新堡到“張其哈喇甸子”,它就應該在邊牆内,那麼說的紅土甸子是在邊外,這肯定不符。另外,從地貌上講,當年遼東巡按熊廷弼在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巡按遼東時,曾到過張其哈剌甸。在他的《熊襄愍公集》中有這樣的記載:“初入口僅并騎,漸入漸寬,周圍數十裡,中坦,而四面皆巉岩峭壁。”“方大雪,夜宿圍帳,與衛士吃酒燒獐兔為佐,複射獵于山谷中。”并作詩助興:“十年射虎心猶壯,今日燒羊酒正醺;雪地何妨中夜飲,豎儒謾笑當将軍。”說明熊廷弼确實到過張其哈剌甸。
再看現在的紅土甸子,這裡地勢開闊,太子河在北邊很遠,流過的河水是從紅通溝下來的小河,這裡沒有半點熊廷弼描述的樣子。
而合乎熊廷弼描述的地方隻有現在的湖裡村最相似;從現在瓜瓢子村太子河的下遊進入湖裡村,這裡是河道最窄之處,也是南太子河彎最多,最險要之處。僅有幾十米寬,““初入口僅并騎,漸入漸寬,周圍數十裡,中坦,而四面皆巉岩峭壁。”
鑒于此,筆者認為《本溪縣志》中說的“應該在現在的紅土甸子”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水栅欄村
田桓鐵路通過水栅欄子
本桓公路通過水栅欄子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