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起源于嵩山,是一部前人留下的重要經典,被譽為群經之首,曆久彌新。其語言簡練,蘊含的是先祖們在長期生産生活和對諸多事件觀察後總結出來的樸素的哲學精神。國人常說一句:人生苦短,人的生理生命幾十年,确實算不上長。但我們的先祖偉大之處在于,從著述立言伊始,便不限于一事一例,不囿于一時一隅。易經的這句話便透出古人的一種大曆史觀。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定都于嵩山西麓的嵩京洛陽,為他打天下的著名雲台二十八将中,排在首位的是鄧禹。鄧禹24歲封侯,官居大司徒,但若論經天緯地、文治武功,他和其他很多朝代的開國元勳都不能比。鄧禹被派去圖謀關中時幾次被打的大敗,盡管如此,他卻不失為一個有大曆史觀大智慧的人。鄧禹在追随劉秀的之初和功成名就之後,分别說過兩句話被後世廣為傳頌。他說:吾将百萬之衆,未嘗妄殺一人,其後世必有興者。這些沒有被記錄在他的本傳,而是記在《後漢書》鄧皇後的傳記中。鄧皇後鄧綏是鄧禹的孫女,被史書大書特書,專總朝政16年。僅僅三代人的時間鄧禹的好生之德就在世俗範疇得到了巨大的回報,其後代子孫中還出了三國末期名将鄧芝。
成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善:積累善舉,指經常做好事。餘慶:遺留福澤。舊時指經常行善的人家,一定會給子孫留下幸福。也就是所謂善有善報。《周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整句意思是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後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後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