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與演變
馬,始見于商代甲骨文,象形,馬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匹頭、眼、身、腿、蹄、鬃、尾俱全的,馬的豎版側面形象,頭頸部的鬃毛指示馬的特征。本義就是指馬這種動物。
金文延續甲骨文象形,商代金文就是一幅馬的圖畫,惟妙惟肖。
西周金文變得抽象、線條化,與甲骨文的形體相比,筆畫有所減省,但仍保留有馬的頭、眼、鬃、身、腿、尾等部分的描述,并突出了大眼、修尾、長鬃的特點,望形還可知義。
小篆字形發生變化,筆畫有所合并、減省,字形基本統一:
隸書發生訛變,把“馬”字從古文字的線條化變為今文字的筆畫化以後,四條腿訛變為四點,象形意味喪失殆盡。
楷書繼承隸書寫法,字形更加規整統一。“馬”字下部的四點有時也寫成一橫,這一點為後代草書所繼承,并一直延續到簡化字“馬”中。
二、含義
馬,象形字,早期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馬頭、馬眼、馬身、馬腿、馬鬃、馬尾之形。本義指馬這種家畜。馬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和人類關系密切,主要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馬的象形遺存非常多,如:漢代畫像石、銅奔馬、唐三彩等。
後又假借為大,如:馬道、馬包、馬船、馬溜子船。馬也用作姓氏。
“馬”是重要的意符。用“馬”做意符的字主要有兩類:一類與馬的名稱和馬的性狀有關,如:駿、駒、骥、驢、騾、骓、駱駝等;一類表示與馬的動作有關,如:馭、馳、駛、駐、騎、馱等。
“馬”還是“碼”的古字。古代指用以計算的籌碼。近世也用以計數。
《禮記·投壺》:“為勝者立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