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發展到晚唐,随着李白、杜甫、王維等人的相繼離世,星光雖黯淡了不少,但“小李杜”的存在卻不容忽視。李商隐詩的絕美,杜牧詩的俊爽,為世人所稱道。與李商隐一生追求詩句本身的美不同,杜牧的文風是多變的,既能豪邁又能绮麗,時不時還能玩點兒小清新。
豪邁的代表作是《阿房宮賦》,雖是篇骈文,卻是有理有據,勢如破竹;绮麗的有《寄揚州韓綽判官》,其中那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可謂妙不可言;而小清新則有《清明》中“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可謂驚豔世人。這樣的多變也讓李商隐佩服不已,俨然成了小杜的頭号粉絲,他曾在《杜司勳》稱對方:“人間惟有杜司勳。”
本期就要大家分享一首杜牧的詩作,詩名《長安夜月》。這是一首高水平的詠月詩,全詩無一月字卻句句不離月,讀完不得不感歎:小杜名不虛傳。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長安夜月》
唐.杜牧
寒光垂靜夜,皓彩滿重城。
萬國盡分照,誰家無此明?
古槐疏影薄,仙桂動秋聲。
獨有長門裡,蛾眉對曉晴。
這是一首很高明的五言律詩,詠的是長安的一個寂靜之夜。詩的首聯,以“寒光“借代月色已是清冷,再加上後面的”靜夜“二字則更顯得孤寂。但第二句詩人卻筆鋒一轉,不按套路寫凄涼之景,而是寫月光照在繁華的長安城,城裡的輝煌燈火與寒光相得益彰。而其中鑲嵌的”垂“字和”滿“字,更是令開篇充滿質感。
三、四兩句同樣是大手筆,在這兩句中詩人似刻意避免用“月“字,而是用”明“來替代,其實是頗有意思的。明月高懸于天空,任誰都帶不走,但它又是公平的,它将月光灑滿人間的每一個角落。詩壇有不少詠月經典,但唯有杜牧此詩點出了月光均照的特性,頗有新意。
五、六兩句寫月影下的兩個細節。月色中,古老的槐樹疏影稀疏,月宮中的仙桂也在秋風中沙沙作響。這兩句與後來北宋詩人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隻是杜牧此詩不寫暗香,而寫秋聲,這就在前句的視覺描寫中,再加上了聽覺的觸動,令人回味無窮。
詩寫到此,一直是在詠月,卻并沒有落到抒情處,直到最後一句鏡頭移向長門裡,全詩的真意才顯現出來。“長門“是漢代皇後陳阿嬌的典故,當時她失了帝心,日夜獨守悲痛欲絕,後來司馬相如所還專門為她寫了篇《長門賦》。結合前幾句中的”誰家無此明“來理解,代表相思的月亮唱進了漢宮,也照在了長安城的千家萬戶中,所以相思的不隻有陳阿嬌,還有長安城的無數相思女。在這裡我們似乎找到了李白《子夜吳歌》的影子,李白當時寫詩是為了抒寫丈夫赴邊塞後,長安妻子們的相思,杜牧此詩也正是此意。
縱觀全詩,雖無一個月字卻句句有月,哪怕最後一句,“蛾眉對曉晴“看似無月,其實寫的正是相思婦人對着月色守到天明之景。在小杜平生數百首詩作中,這首詩算不得多高明,但卻是其詩技入化境的體現,大家喜歡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