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大概怎麼也沒想到,《孔乙己》再次在網上火起來,是因為網友們認真的讨論起“他大約的确是死了”這句話,算不算作病句吧。
當然,主流觀點不可能認為這是個病句,但是,還是有不少人硬要說這是個病句,理由再簡單不過了,“大約”表示不确定,不肯定。而“的确”又表示确定、肯定的意思。
把這兩個字疊在一起?不是病句又是什麼?
“幾之所以大家不認為是病句,隻因為是魯迅說的!”
可是,真的這麼簡單嗎?我們日常生活中,難道不也經常說這些類似的話嗎?
比如說:
他大約的确是有事,今天來不了了!
明天可能真的要下雨了吧!
他大概是真的喝醉了!
她也許真的不愛我了!
我大概确實是錯了!
這辦法沒準還真行!
他可能真的死了!
.....
這些句子中,不都是把确定的字句與不确定的字句堆疊在一起嗎?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把這兩樣相互矛盾的詞彙,用到一個句子中呢?
原因是:
一、我們心裡确定某事,但還有一線生機,覺得可能還有那麼一絲絲可能,因此,會用上這種“大約” “的确”式的句子。
二、某件事情已經确實發生,但我沒有親見,心裡上,還不死心,覺得至少需要某些自己親見的實證。
說回到《孔乙己》這句,聯系一下文中前後邏輯:文中提到孔乙己的死有兩次,兩次的判斷依據都是“長久沒有來了”。第一次發現孔乙己很久不來喝酒,欠了錢也沒有像以前那樣急匆匆地還上,聽說還挨了毒打,所以掌櫃的得出判斷說“大概是真的死了”。
然而孔乙己出現了。出現了之後又是很久沒有來。這次的判斷多了一點依據,就是孔乙己腿真的斷了,坐在蒲團上用手走路,從前腿腳利索的時候,還能找活兒幹或者偷竊,現在殘廢了,便連這個出路也斷絕掉,所以死掉的可能性比前一次大大提高,但是畢竟沒有目睹,也沒有聽說什麼消息。
所以,用這種“确定” “不确定”的式子,“他也許真的死了!”才是唯一準确的表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