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珏剛剛進幼兒園的時候,家人和老師讓我背的第一首唐詩就是《登鹳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相信這也是很多朋友學到的第一首唐詩或者前幾首之一,它十分簡單,不僅短而且連字都不複雜,而且它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卻很優美。更絕的是,最後一句還是有勵志效果,“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可以作為格言,伴随終身。
随後,家長會告訴我們,這首詩的作者叫做王之渙。然而要命的是,這恐怕是我們所聽到的第一個錯誤。現在的資料認為,《登鹳雀樓》極有可能不是王之渙,而另有其人。
首先,這位著名的詩人在唐朝其實并不“著名”。無論是成書于五代的《舊唐書》還是成書于北宋的《新唐書》,都沒有王之渙的傳,甚至提都沒有提到他。這還不算,《唐才子傳》中也僅僅提到他是薊門,并記錄了他與王昌齡、高适之間的一個故事。
到了宋朝時洪邁在《容齋随筆》中在“唐詩人有名不顯者”就包括了王之渙。唐朝之後的多部書,比如《集異記》、《文苑英華》、《升庵集》中,連他的名字都弄得颠三倒四,錯誤百出,時而叫王渙之,時而叫王渙,時而叫王之奂,還有叫王文奂的。
幸好,王之渙的墓志銘在1930年由盜墓者盜掘出土于河南洛陽,現藏于中國曆史博物館。這篇由唐朝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提供了比較詳細的王之渙生平事迹。
那麼,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說《登鹳雀樓》的作者不是王之渙呢?原來,在天寶年間的《國秀集》是目前發現第一次收錄這首詩的詩集,而它的名字被稱為《登樓》,由朱斌所作。這本書的編者芮挺章是唐朝大學士,幾乎與王之渙、朱斌生活在同一年代,弄出錯誤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國秀集》還收錄了王之渙的三首詩。
在後來,就如同我們前面所說,很多史料、筆記、書籍連王之渙的名字都搞錯,這其中包括了沈括的《夢溪筆談》和司馬光的《溫公續詩話》,但都無一例外都将著作權交給了王之渙。
這大概是受到了《文苑英華》的影響,這部書是宋太宗下令編纂的,與《太平廣記》、《太平禦覽》和稱為三大書。它收錄了書上起蕭梁,下迄唐五代共2000多位作者的兩萬首詩,尤其以唐詩為多。由于它是官方主持的,權威性更強,後世人編纂的唐詩選集往往都以其為藍本。
因為《文苑英華》将《登鹳雀樓》的作者定為王之渙,所以後來的詩集便以訛傳訛,将原來的作者朱斌遺忘。
更讓這個說法流傳廣泛的是群衆基礎太強的《唐詩三百首》,清人孫沫也将王之渙列為作者,這就基本闆上釘釘了。
直到清朝人編纂《全唐詩》時,才重新發現這個問題。他們也很為難,隻好既在王之渙名下以《登鹳雀樓》收錄,又在朱斌名下以《登樓》收錄,并互相加以說明。
這首詩在2011年某教授的調查中,被列為《唐詩排行榜》中影響力第四位的唐詩。王之渙一生留下的詩歌僅僅隻有六首,而又以《涼州詞》與《登鹳雀樓》最為出名,失去《登鹳雀樓》的著作權,固然是一大損失,但他依然是才華出衆的邊塞詩人。隻可惜朱斌,死得又早,所作一篇最著名的佳作卻莫名其妙被别人所占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