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芯片行業是哀嚎一片,自然與美國有關,細節不便詳述,來說說小米的芯片往事。
小米是國内較早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芯片自研的手機品牌。2014年,小米從手機硬件研發團隊中抽調出20人的小分隊,組建松果公司。起初,目标宏大,瞄準芯片領域金字塔塔尖:以CPU為核心的手機SoC。
經過3年多的摸索,小米投入約10億元人民币,搭建出規模達200多人的團隊,最終推出小米第一款芯片澎湃S1。由此,小米成為全球僅有的4家能造芯的手機終端品牌之一,另外三家是耳熟能詳的蘋果、三星和華為。彼時,小米風頭正盛。個人親曆在北工大體育館的新品發布會,在自研芯片光環的加持下,雷軍在舞台上的言辭都比以往激奮許多。首次搭載該款芯片的手機便是2017年年初發布的小米5C。
但大力未必出奇迹。随後,小米的芯片業務進展不順,開始陷入僵局,第二代産品S2遲遲沒有發布,最終松果公司進行改組,分拆出一家獨立新公司,業務轉向了IoT芯片。這意味着小米在芯片業務上的打法變了,不貪大求全,重新從ISP自研影像芯片和自研充電芯片等領域做起。
單點突破,雖然沒有取得華為海思那麼高的成就,但小米在影像、充電等領域的技術積累迅速提升,交付的體驗也持續大幅提升。比如2021年發布的澎湃C1芯片,提供了強大、穩定的圖像處理能力,配合自研的圖像處理算法,能夠在黑暗場景中提供更快、更精準的對焦性能,以及更精準的白平衡算法,精準還原複雜環境光環境。
對于這種改變,雷軍也做過反思,他稱,并非小米對芯片業務三心二意,缺乏持續投入的定力,而是因為我們對芯片業務理解不夠深刻,錯誤估計了業務的難度,選擇了錯誤的前進路徑。
小米的芯片故事還在繼續,相信未來,能看到更多“MIinside”的芯片産品亮相。(以上細節,在雷軍新書《小米創業思考》裡都有過講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