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不如對話下一句?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題:“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中國-東盟關系是國家間關系的新典範,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對抗不如對話下一句?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對抗不如對話下一句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題:“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中國-東盟關系是國家間關系的新典範
作者:張振江
11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并主持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發表題為《命運與共 共建家園》的重要講話。
在講話中談到中國與東盟“堅持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這個說法是對過去30年中國-東盟關系發展的經典總結,為未來的中國-東盟關系指明了新的方向。在筆者看來,遵循這一原則的中國-東盟關系體現了自古至今亞洲國家的外交理念與實踐,将成為新時代國家間關系的新典範。
回顧過去的30年,1991年時任中國外交部長的錢其琛參加了在吉隆坡舉行的第24屆東盟外長會議,表達了中國與東盟對話的願望,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參加東盟外長會議。之後雙方開始積極接觸,1992年中國成為東盟的“磋商夥伴”,1996年舉辦的第29屆東盟外長會議正式将中國升格為“全面對話夥伴”。此後中國-東盟雙方開始一系列坦誠的交流與對話,雙方關系迅速發展,2003年建立了“戰略夥伴”,之後雙方緻力于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濟合作的效果迅速外溢,在政治、經貿、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的關系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
過去30年間中國和東盟都處在快速發展階段,都有自己的難題,國際形勢更是波谲雲詭和複雜多變,雙邊關系中的問題層出不窮。在此過程中,中國和東盟始終将目光放在合作的大局上,堅持“對話”而非“對抗”,使得雙邊關系總能峰回路轉,持續前行。
中國的積極主動以及迅速提質增效的中國-東盟雙邊關系,也大大刺激和帶動了其他域外大國相繼提升各自與東盟的關系。區域合作在東亞地區迅速後來居上,讓東亞和亞太成為區域合作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重返亞太”“亞太世紀”甚至“印太”等都成為世界政治經濟的最熱門詞彙,更讓東盟成為世界大國競相争寵的“香饽饽”,“東盟中心性”甚至成了從事亞洲區域合作的常識性概念。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國-東盟關系不排外、不針對第三方的充足開放性。
但如此熱絡的中國-東盟關系,完全屬于“君子之交”,并沒有無度地走向針對第三方的排外集團。究其原因,管理雙邊關系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結伴不結盟”。在傳統的國際關系特别是近500年來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關系史中,“同盟”特别是“軍事同盟”非常流行,屬于西方學者研究國際關系的核心詞彙。回顧曆史不難發現,幾乎每場大的國際戰争背後都能找到同盟的影子。結盟是找到了盟友,但結果也制造了敵人。究其原因,還是“對手”、“對抗”與“戰勝”的邏輯主導。
中國多次明确反對用“競争”來界定當今和未來的中美關系,反映的是包括中國在内的東方思維之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提醒我們不能把自己不喜歡的施加于别人,“不幹涉别國内政”是從古代延續至今的中國理念與實踐。“東盟方式”的核心也是不幹涉内政。實際上,不幹涉内政的背後,是把别人和别國看成是和自己一樣理性、一樣智慧和一樣善良的人民與國家,隻有把對方當成平等的夥伴,大家才能和平共處。
中國和東盟始于對話夥伴,曆經“磋商夥伴”“全面對話夥伴”“戰略夥伴”和未來的“全面戰略夥伴”,雙方的合作“讓20多億民衆過上了更好生活”,雙方的合作沒有敵人,也不會結盟而制造敵人。為了“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頭,把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時代使命扛在肩上”,雙方永結夥伴,繼續推進本地區國家間關系的提升與改善。就此而言,中國-東盟關系理應成為新時代國家間關系的新典範。(作者系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張振江)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