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我始終不想用病痛、殘疾來形容他,這些始終未曾束縛他、禁锢他,反而是變成他生命中一種獨特的力量。也不想用身殘志堅這樣的詞語來裝飾他的頭銜,自始至終,他是一個平常人,隻是多了許多生命中不必要的苦難和思考。
如他所說,他名字的含義是“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丢棄,讓曆史鐵一樣的生者,以便不斷地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蹒跚的腳印不斷看向那一向都在寫作着的心魂,看這心魂的可能與去向。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作品中極具對生命的的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作品裡地壇就是一座廢棄的古園,在這裡他一直在找尋一條路,可能是一條他偶然用文字在報刊上碰撞出的路,可能是他母親一直盼望他走尋的路。在找尋的途中充滿了對生命的的思考,以及他對于各種感情的思索。然而宿命卻讓這座廢棄的小園林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然而他所擁有的特質中最讓人敬佩和尊重的是他對于生命中所遭遇的這些苦難的大度釋然與醒悟。他說:“苦難消滅自然也就無可憂悲,但苦難消滅一切自然也就滅。”許多人從《我與地壇》中感受的到史鐵生對于生命的理解和超脫,不僅是對于生命經曆和遭遇的共感,更是作品中天生擁有的傷感震撼着所有讀者的心靈。那麼史鐵生對于生命的思考究竟通向哪些方向呢?
一、“從生存到生活”也許一直以來,大家從來隻能看到強者是如何取勝的,或者強者是如何克服常人無法經曆的苦難最終取勝的。卻從來沒能注意到這些勝者經曆了怎樣的苦痛和困難,或者他們需要怎樣的強大而堅定地心智和精神。而事實上,就個體而言,史鐵生承擔着超越常人的苦難。
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他整個成長過程中伴随着“特殊時期”的動蕩與變革,從接受者良好教育的“青年學生”突然被卷到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中,成為了西北貧困地區的一名“知青”。然而,命運對他開的玩笑似乎仍舊未停止,如他在書裡所說,“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他的雙腿。”
此後,不幸的是,他的整個人生都被禁锢在了輪椅上,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之間什麼都找不到了。他的整個人生像一隻折斷翅膀的小鳥,無處可飛。
我想沒有人能夠接受這樣突然的後天的殘疾就這樣活生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就算心智成熟如史鐵生,他也無法一下子就坦然接受這樣殘酷的厄運降臨在自己身上。
他的整個生命都發生了變化,而他了解到他的一生都隻能在輪椅上度過的時候,他也曾掙紮過想到死亡,而無論是出于對生的理想,還是對死亡的恐懼,他一直在掙紮,掙紮着求生。直到他重要開始感知生命的意義時,他的生命之源——他的母親去世了。
他的母親——一度是他能夠勉強度日的精神支撐,不僅是在生活中照顧他,陪伴他,更是從精神上成為他的支柱的人,就這麼離開了他,這時候還不能完全消化死亡和殘缺的他。
他在文章中提到“一心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個,卻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總是要加倍的”,簡單的幾句話足以看出他母親對于他不僅是精神支柱,更是他想要保護證明的存在,他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能夠讓母親安心,引以為豪的兒子。
二、“從苦難中汲取力量”世界上一定不會有感同身受這種說法,因為我想沒有人會經受和他一樣的人生,或是痛苦,而這些殘缺和苦難都是人生不可輕易承受的重量。身體上的苦痛,精神和心理上的迷失和孤獨,無法逃避的痛苦會把你拽入深淵。
史鐵生未曾詳細叙述這段痛苦的經曆,也許他放縱自己沉溺與孤獨和痛苦中無法自拔,也許他在文學的世界裡得到了激勵和救贖……這些我們已經無從得知。然而,不得不說的是,“地壇”一定是他“療傷和救贖”的地方。他把那稱為是“為着那兒是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他自己搖着輪椅進入了地壇,一座荒園。
然而,正是這座荒廢的地壇讓他從無盡的苦痛中脫離出來,他每日都在地壇坐着,與生命,與死亡,與這個世界做着驟雨般的搏鬥,思考生命的意義,回憶或是去除經曆過的苦難,找尋讓自己生命重新燦爛的方式。
他說“記不清都是在哪些角落裡了,我一連幾個小時都在專心緻志的想關于死的事”,也許正是他在荒涼的地壇裡能夠自由的思考,他才能夠從一個受害者成長為一個生命的思考者和苦難的抗争者。
看起來荒蕪且不起眼的地壇已經不經意間成為他精神力量的源泉。地壇的每一處都可以與他進行對話,無論是地壇本身,還是地壇裡的一草一木,亦或是偶然出現在地壇裡的遊人。“未知死,焉知生”,也許正是因為他整日對于死亡的思考讓他參透了人生,從而悟透了生的含義,生命的燦爛以及活着的意義。
然而諷刺的是,死亡隻是一瞬間的事情,似乎隻是因為人“眼裡沒有了光”,就有充分的理由放棄,你隻要結束這一切就無事再需煩惱。而生,活着,則需要考慮更多。
顯然,他經曆的殘缺和苦難才是他活下去和持續進行生命意義思考的源泉,隻有他明白,這些苦難不會将他擊潰,才能成為他活下去的力量。而地壇則是他孤獨的心靈得以停靠和整理的地方。他說寫作是為了謀生,而在我看來,這個“生”,不光是生存,更是為了生活,是為了活下去。
三、“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魯迅的話,那是他在那個殘酷的年代裡作出的沉重的呐喊和呼喚,“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直視淋漓的鮮血”。事實上,我從未将史鐵生的經曆與這句話聯系在一起,史鐵生經曆的苦難完全值得起“慘淡”二字,未見鮮血卻更使人痛苦。而他真的如同這個時代的勇士一樣,通過思考,成為了關于生死理論的巨人,打敗了不可能的遠遠超乎想象的強大的敵人。
他在《我與地壇》裡這樣解釋他對于人生的理解:“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與世界。”人生本就無常,生生死死,不過一瞬間的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事實已經無法改變,而我們最終将會走向死亡,這也是注定無法更改的事情。所以思考生死并非明智之舉,或許我們應該多花費時間在如何将生命過得有滋有味上,才不枉來這世界上走過一遭。
史鐵生早就為自己選好了墓志銘:“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正是徐志摩的這首詩,我突然想起他之前的一個采訪,是要回答最近讀過什麼書,他隻是說,根本的問題,先哲們都想過了。其實問題一直都是這些問題,隻是換一種工具和方式讓你重新迷失。我想徐志摩與史鐵生對于生命都是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對于生死有共通之處。
輕輕的來,我們來時是赤裸着身體而來,無法也不會帶來任何東西,思想或是物質。然而如何才能做到輕輕地走呢?任何人在世界上走過一遭必定會留下痕迹,無論是否是你的主觀所想,世界上總會有人以不同的方式記住你,留戀你。
而無論你想不想,你離開的時候是帶着滿滿的思考走的,即使你對世界已經不存在一絲留戀。然而事實是人們想要記起的,自然會記起,該忘掉的自然也不會擁有這些記憶了,我們能做的隻是離開,隻是離開而已。
四、結語史鐵生窮其一生在找尋生命的意義,他對于生命的沉思完全是他整個人生的寫照,無論是在經曆苦痛之後,還是他從出生開始到結束的整個人生。他用自己的人生為我們找到了答案,而這個答案其實一直都在,先活下去,享受生命,留下你的痕迹然後離開。透析了一個生命的意義,我們其實已經從中看到了所有人的人生,長長短短,生生死死,不過如此罷了。
有人這樣評價史鐵生,他的作品同他的生命完全連結在一起。也許正是如此,許多人才能從他的作品中分析生命,得出生命,消化生命。
他對于生命的思考是如此寶貴,然而在我看來,之所以如此珍貴,是因為他所有的思索都是建立在他的殘缺,他的苦痛,他的孤獨上,而這些,我想世界上在沒有第二個人能夠重新經曆,也沒有人會感同身受,我們隻是從他巨大的慘淡的痛苦人生經曆中找尋出屬于自己的一小塊領域,從中汲取力量,也為此提供更多雖小卻無法或缺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