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聽而不聞
【拼音】tīng ér bù wén
【釋義】聞:聽。聽了跟沒聽到一樣。形容不關心,不在意。
【近義詞】習以為常 閉目塞聽 視而不見 漠不關心 置若罔聞 熟視無睹
【反義詞】有聞必錄 引人注目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出處】
《老子》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解釋】你看不見它,那它就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
【造句舉例】
他隻專心地讀書,外界的事情,他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以至于外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也不曾知曉。
【成語故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陽。春秋末期人,出生于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苦縣,古縣名,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道德經》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在《道德經》中14章有關于關于道的解釋,其中老子說道:看不見的叫做“夷”;聽不到的叫做“希”;摸不着的叫做“微”。道既然看不見、聽不到、摸不着,又何必去窮究它的形象呢?因為它是混沌一體的。這個混沌一體的道,在高并不顯得光亮;在低也不顯得昏暗。隻不過是那樣的幽微深厚而又不可名狀,到最後還是歸于無物。這叫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形象”,也可稱它為恍惚不定的狀态。你迎着它,卻看不到它;随着它,也望不見它。秉執着這亘古就已存在的道,就可以駕馭萬事萬物。能夠了解這亘古存在的道,就知道“道”的規律了。
聽而不聞反映了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心外無物,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東西,無有例外。它即變化之本, 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内,過而變之、亘古不變。其始無名,故古人強名曰:道。
根據下列兩張圖片提供的信息,分别猜出兩個成語。
(圖一)
(圖二)
(請在評論區寫下你的答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