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和司馬遷是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知道和了解的曆史史實和人物。
司馬遷祠
根據司馬遷在史記第一百三十卷的太史公自序中的記載,他的先輩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時候,就已經是被任命為掌管天文觀測和曆書研究的天官。他的爺爺叫司馬喜。他的父親叫司馬談,在漢武帝的時候被任命為太史令。司馬談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他的一生對當時天下的各種學說流派,如儒家,陰陽學,易經,黃老,墨家,法家,名家進行了廣泛的的 研讀和思索,深谙這些學說的合理性和缺陷。在漢武帝到泰山封禅的時候,司馬談因故不能夠跟随,因此憤而生疾。在臨死之前叮囑司馬遷一定把上溯近兩千八百多年來的曆史,記錄下來傳給後人。
司馬遷雕像
司馬這個姓氐,可以上溯到帝顓頊,因為先輩擔任過大司馬官職而為氏。古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姓在母系社會形成,主要表明血緣關係。氐在父系社會出現,主要表明同姓不同分支。氐也有貴賤之分。貴族有姓有氐,賤民有姓無氐。秦以後,姓氐和而為一。因此司馬遷自稱為司馬氏。司馬遷出生在現在的陝西省韓城市龍門一帶,十歲的時候能誦古文,20歲的時候周遊了江,淮,會稽,九嶷,齊魯之地。收集了大量的民間傳說和史料,對黃帝,大禹,舜帝的生平和事迹以及傳說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曆史資料,為後來寫史記做了前期的準備工作。
司馬遷雕像
司馬遷28歲的時候出任太史令。研讀皇家石室金匮之書,整理先輩傳下來和自己收集到的資料。42歲的時候開始記述史記。在司馬遷任太史令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因為向漢武帝上書請求為李陵減輕刑罰,而被定為大不敬之罪,這在古代是可以判為死刑的一個罪名,司馬遷自請宮刑,留住了自己的性命,忍辱負重開始了劃時代的創作。
司馬遷祠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是對以前紀年體的史書,如春秋的全面繼承和重大變革。對從黃帝以來兩千八百多年間的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進行了不避善惡的忠實記載,總結了曆史的經驗教訓和興衰原因。開中國曆史以紀傳體為主編纂體的先河。紀年體是把曆史上,每年發生的大事分别記載下來。如資治通鑒,春秋等書,以時間為主線。紀傳體是把每個曆史時期的重要人物以傳紀的形式記載下來,以人物為主線。顯然,從學習曆史和研究曆史的角度看,紀傳體優于紀年體。
這是作者參考的原著之一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說,一千年前,周文王面對殷纣王的殘酷統治而演周易,五百年前孔子面對禮崩樂壞而著春秋。孔子五百年後誰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夲詩書禮樂之際?天意要把這重任交給自己承擔,自己焉能退讓!
這是作者參考的原著之二
史記告訴了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從哪裡來!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向公元前推進了近3000年,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豐功偉績呀!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史記和史記記載的故事。都應該紀念司馬遷對曆史的貢獻,不忘記那個忍辱負重偉大的人一一司馬遷!
注:(一)參考資料:中華書局《史記》。嶽麓書社《史記》。以後所有史記的故事寫作,都依據以上兩書,不再每期注明。
(二)作者僅是曆史愛好者,所以作品難免會有謬誤,歡迎指正和讨論。
(三)所有史實都來自原著和注釋。有取舍。不抄襲。無杜撰成分。所有評論都是根據原著的史實表述,用曆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試以分析,總結的結果。無個人主觀臆想。學史以知興衰,古為今為。作者僅是尊重原著,删繁就簡,進行二次創作。給不便讀原著的讀者,普及一下史記的有關知識而已。也算做些有益于社會的事,傳送正能量,發揮餘熱吧。
以上三點,是有關寫史記故事的真實情況。特此聲明。
二O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晚十時三十五分于泾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