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學漢字的時候,發現很多漢字都和它的偏旁部首有十分緊密的關系,比如:楊柳松柏,都是“木”字邊;江河湖海,都是“水”字邊;雞鴨鵝,都是“鳥”字邊;鲢鯉鳙鳜,都是“魚”字邊。而學到人身體相關的字,如肝脾肺腎時,卻是“月”字邊。不禁奇怪,這些字和“月”有什麼關系?
其實,這些字并不是“月”字邊,而是“肉”字邊。
那為什麼看起來明明是“月”字呢?
漢字的起源和演化
甲骨文目前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随着書寫載體和書寫方式的變化,逐步發展出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字體。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範化、穩定化的過程。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确定了“橫、豎、撇、點、捺、挑、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了。
“月”字與“肉”字演化過程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很多字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們來看一看“月”字與“肉”字的變化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在甲骨文到小篆的過程中,“月”字與“肉”字是什麼相像的,直到隸書才發生了明顯的差異。也正因為這兩個字之間的相近關系,古人在寫帶有這兩個偏旁部首的字時,将其合二為一,統稱為“肉月旁”。
這也就導緻我們現在看到的“肉月旁”的字偏旁都是一樣的,其中和肉相關的字的偏旁為“肉”,有肝、脾、肺、腎、腦、腳、肢等;和月相關的字的偏旁為“月”,有朔、望、期、朦、胧等字。
那五髒六腑中的“心”字為什麼沒有偏旁呢?我們再來看看“心”字的變化過程就知道了。
“心”字變化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在甲骨文中,“心”字完全就是一個心髒的簡筆畫,隻是随着時間的變化才形成今天看到的“心”字。這就是中國漢字裡面的象形,由圖畫文字直接演變過來。
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剛才說的“月”字也是象形,像一彎月亮的形狀。
古代傳說倉颉造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從第一個的簡單到今天的博大精深,它不僅僅是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記錄方式,還蘊含了華夏民族的智慧和偉大思想。
學好漢字,用好漢字,作為中國人義不容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