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的陳果是最近幾年炙手可熱的網紅教師,看過她在網上受到追捧的一些課,完全看不出她是哲學博士出身,因為都是在用個人感悟談“孤獨、寂寞、友誼、愛情”……,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心靈雞湯”。
“心靈雞湯”本身并沒有什麼不好,它們對于樹立三觀、學習為人處世之道有一定的幫助;青少年時期喜歡“心靈雞湯”很正常,那個階段我也看過很多這一類的雜志書籍,譬如《讀者》、《青年文摘》,汪國真、席慕蓉的詩,張曉風、劉墉的散文。
隻是,個人感悟式的“心靈雞湯”可以寫文章、出書籍,甚至開設收費的音頻或視頻課,但實在不适合出現在“傳播知識、學習方法、訓練思維”的大學課堂。
國内排名前五的大學的課程質量都這樣,其他大學也不容樂觀。我大學的專業是心理學,曾經觀看了幾十堂國内前十名及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的公開課,國内隻有少部分老師上課很好,整體的授課質量與美國大學的差距挺大的。譬如同樣一堂說“愛情”的課,國内的基本上在說個人感悟與個案,而國外的有學術研究彙總、實驗、調查、思辨,這才是大學課程應有的樣子。有一堂國内說第一印象的課,其實心理學在這方面的研究并不少,但卻被老師上成了一堂社交禮儀課,而且内容都是網絡上能搜索到的,完全看不出是心理課。
國内大學的課程質量如此不佳,實在是讓人困惑,大學對課程有要求和評價标準嗎?
為什麼會有以上的感慨呢?因為邏輯思維能力不錯的我,居然沒有看完柏拉圖的《理想國》,不是書寫得不好,而是整本書都充滿了思辨與邏輯,看着太費腦細胞,不适合中年人,像這樣的書應該在時間充裕、壓力較小的大學時代閱讀。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先哲的書籍就充滿了思辨與邏輯,而現在國内的大學還充斥着這麼多個人感悟式的“心靈雞湯”及網絡資料堆砌而成的課,真是大學的悲哀,學生的不幸!與其選擇類似陳果這樣的課,不如多讀一點經典名著或者去網絡上看看美國知名大學同類的公開課,有比較才能不斷提升自己選擇課程的鑒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