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裡媽媽經常會拿各種檢查報告來問我,但實際上很多時候,單純依靠檢測結果,并不靠譜,純粹隻是浪費錢!
檢測1:微量元素檢測
要說中槍最多的檢查,莫過于「微量元素檢查」了。一般微量元素檢測包括:鈣、鐵、鋅、銅、鉛。對媽媽來說,測個血就能知道這5種元素缺不缺,多直接啊。
▲ 來源于網絡
其實我們國家在2013年原衛計委(現在叫衛健委)就已經發文《關于規範兒童微量元素臨床檢測的通知》,特别強調:
“非診斷治療需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
“不宜将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的嬰兒。”
也就是說,沒必要做!
其實也不是說微量元素檢查完全沒有意義,但是作為一個靠譜的醫生,不會單純憑借微量元素結果上的 ↑↓箭頭,來判斷孩子某種營養素是否缺乏。
進一步結合其他指标,或是飲食和臨床症狀後,再進行綜合判斷才是明智的結果。
檢測2:骨密度檢查
基于媽媽們總擔心孩子缺不缺鈣,骨密度檢查也是大家熱衷的一項。
這個檢查的主要目的是評估和診斷骨質疏松,預測骨折危險度,并不是用來看你家娃缺不缺鈣的好嘛!
骨密度檢查主要包括兩種,雙能X線吸收法(DXA)和超聲骨密度測定法(其實還有單光子吸收測定法SPA、定量CT法,就不贅述了),DXA是骨密度測定的金标準。
大部分醫院用的都是超聲測定法,而超聲測定法的敏感度很低,隻能作為一種篩查方式,并不能診斷。
而且超聲檢測也沒有針對兒童的參考值(沒有參考值,怎麼知道高和低?)。
所以,健康的寶寶不需要做超聲骨密度檢測,DXA的測定有一定輻射量通常也沒必要做(測了也是低的…畢竟在生長發育啊)。
檢測3:過敏原檢查
現在各種過敏的發生率越來越多,很多媽媽因為害怕孩子過敏,添加輔食畏手畏腳,對于各種容易過敏的食物都小心謹慎。
處女座媽媽們,則會帶孩子去做個過敏源檢測。對于檢測陽性結果的食物,則是如臨大敵,碰都不敢碰了。
實際上食物過敏分為IgE介導和非IgE介導(還有混合的)。
IgE介導的過敏反應是指,接觸懷疑過敏的食物和相關過敏原後,通過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液檢測,發現特定IgE抗體存在。
而非IgE介導的就比較複雜,不産生特異性抗體。血液、組織或糞便中出現嗜酸性粒細胞,但是不能提示是哪種過敏原導緻的。
我們通常在醫院做的大部分是檢測IgE介導的皮膚點刺或血液檢測。但是總體而言,很多原因會引起通過皮膚和血液檢測食物過敏原不可靠,甚至發生假陽性。
很多時候檢測出陽性的結果,實際食用過程中并沒有發生症狀。(簡單來說就是,不查不知道,吃的好好的。一查發現,“媽呀!什麼都過敏,啥也不敢吃”)
據推測,在皮膚點此或血清特異性IgE陽性的病人中,隻有1/3的人進行食物激發試驗後出現臨床症狀。所以很多歐洲的醫生認為皮内試驗陽性診斷的意義不大,準确率不超過30%。
唯一可靠的診斷引起患者症狀的緻敏食物、食物成分或食品添加劑的方法就是回避激發試驗。
基本過程需要包括記錄飲食日志或進行食物記錄,遵循避食食譜并進行口服激發試驗。因為僅憑皮膚試驗或陽性的血清學結果無法确診。
所以口服激發試驗才是診斷食物過敏的金标準。光憑簡單的過敏原檢測就斷定孩子一定對某些食物過敏,而直接回避是不科學的,更是可能造成孩子營養不良的發生。
說了那麼多就想告訴大家,與其花錢去給孩子做這些那些的檢查,還不如把重心放在如何好好吃飯上。
單純憑借某一個檢查結果,執念于自己孩子缺這缺那,都不靠譜啦!
下周說說,真的過敏了,寶寶輔食怎麼加?(感興趣點贊吧,否則就要流産了)
今天就到這兒!
不點贊,就把你吃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