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儒家與道家分開,認為是兩家對立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思想;其實并非這樣。儒家和道家都是對《易經》的解釋,隻是側重點不同而已。儒家發揮了乾卦“入世”所需的自強不息精神,道家強調自然無為的出世态度;前者的思想需要後者來實現,後者需要前者提供靈魂或動力,兩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系,永不分離,表現為統一于太極的事物的陰陽兩面。
陰陽共存共生
但陰陽不是一個“陰”和一個“陽”獨立存在,而是兩種可以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兩種能量形式。在人文社會中,儒家的“仁”,其實就是道家裡的“無為”。《孟子》裡有“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這裡的“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指的是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追求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是“仁”,就是修身的根本。一個人達到仁的境界,其一切思想行為就接近“道”,與萬事萬物相通。
陰陽相互作用産生絢麗多彩的宇宙萬物
同樣,在西方哲學思想裡,哲學家賽亞·伯林提出過“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這兩個概念。從表面上看,儒家是追求積極自由,道家是消極被動自由。但它們不是絕對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由此可見,儒道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體兩面的陰陽相通過摩相蕩産生不同的情境,這是萬事萬物形成的根源。
坤德承載萬物
事實上,儒家聖人孔子曾請教過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儒家思想裡也流淌着道家思想的血液。就象孔子說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這與《道德經》裡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表述相同的思想,強調的都是“治國要實行德政”的道理。因此,儒道與道家本來就是一家,都是《易經》大家的重要成員;隻是不同條件下對同一事物的觀點不同。
《易經》為中華文化之源
隻是現在很多人受西方思想的誤導,隻知道分,不知道合,一直認為這兩家是截然不同的思想。事實上,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區分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它們都是一個既複雜又簡單的系統,都由許許多多陰陽關系組成,通過複雜的元素組成豐富多彩的太極系統,為了實現某些功能和目标,儒道相互穿插使用。
萬事萬物既有道家又有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