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病,竟然成了無數文人騷客追捧的文藝範兒,那就是---肺結核。
詩人拜倫曾說:“如果要死,希望死于結核病。”
但最終他“得償所願”,在衆人對其垂死之姿的贊美聲中告别人世。
然而這種看似浪漫、哀怨的疾病,實際上一點都不浪漫。
世界防治肺結核病日:肺結核,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結核菌會感染身體多個部位,除了頭發和指甲,人體每一個部位都可能能存在結核病,最常見是肺部,因此又稱為“肺結核”。
肺結核指的是一種感染了結核分枝杆菌,從而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患上肺結核病的患者,往往會出現低熱、乏力、咳嗽、盜汗、痰中帶血、體重減輕等情況。
最關鍵一點,肺結核還具有一定傳染性,若生活中不注意及時消毒隔離,可能會将病毒傳染給他人。
因此,肺結核在曆史上一度被稱為“白色瘟疫”,如今醫學上已經有可靠的預防、治療手段,但距離“終止結核病”的目标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據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大約有900萬人罹患肺結核,其中有150萬人死于該疾病,而在我國,相當于每1000人就有1個患上肺結核患者,每年新增患者達到100萬。
為何肺結核一經發現便是晚期?
有部分患者在感染上結核分枝杆菌之後,身體并沒有任何的不适症狀,這種屬于結核分枝杆菌潛伏感染者。
而有些非活動性肺結核感染者也沒有明顯症狀,隻是在進行胸部影像學檢查時能夠發現。
除此以外,對于活動性肺結核患者來講,早期時的一些症狀非常輕微,比如隻是會出現輕微的咳嗽或者是低燒等現象。
而這些症狀很容易被患者忽略,所以導緻肺結核早期難以被發現,在患上肺結核之後,由于患者早期症狀比較輕微,一經發現大多屬于晚期。
同時,結核病發病與否,還與人體免疫力具有密切聯系,據既往研究顯示,這些潛伏感染者有5%-10%會在一生中發展為結核病。
早發現,避免大“禍害”
正如前文所說,肺結核早期難以被發現,發病初期的患者很可能就會通過咳嗽、打噴嚏、大聲說話等就會将結核病傳染給家人。
而肺結核患者早期出現低熱、乏力、盜汗、食欲不振、痰中帶血等症狀,因此咳嗽、咳痰大概2周以上,且伴随着低熱、乏力等現象,務必及時去醫院進行篩查。
若确診為肺結核,就需要盡早避免,減少傳染。
在治療和恢複期間應做好個人隔離工作,避免與他人進行密切接觸,否則很容易将細菌傳染給他人,從而造成交叉感染。
患者還應該注意做好飲食、作息、心态等方面的調整,尤其是要注意居室通風。
如果在治療和恢複期間身體出現一些異常變化,應及時入院接受正規治療,才能夠最大程度維護自身健康。
肺結核病治療幾乎免費,為何還有那麼多患者不去治?
目前肺結核已經有完善的治療方法,且從檢查到治療都有免費政策,對初次就診肺結核可疑症狀者,或許疑似肺結核患者,提供免費胸片以及痰塗片檢查。
對于初次确診并且進行治療的患者,又或者複治塗陽患者,也會提供免費抗結核治療藥品,包括國家标準化療方案中規定的抗結核藥品、注射器和注射藥。
這些政策能夠解決大多數的治療需求。
但遺憾的是,我國肺結核病患者有症狀就診僅僅隻占到47%,患者往往疏于管理與重視,再加上病情早期并不明顯,因此依然有很多患者不去治。
也正因如此,每年3月24日設定為“世界結核病日”,從而呼籲全社會加以關注這種疾病。